[发明专利]移动机器人的主动感知与自主趋近方法及移动机器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21317.1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552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瑞;查文中;王蓉;孟繁乐;李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5D1/12 | 分类号: | G05D1/12;G05D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知法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6 | 代理人: | 李明;赵吉阳 |
地址: | 10008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机器人 主动 感知 自主 趋近 方法 系统 | ||
1.一种移动机器人的主动感知与自主趋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SLAM构建待监控环境的全局环境地图;
利用多种传感器分别观测所述待监控环境中存在的目标;
根据观测到任一目标的传感器数量,推算出所述任一目标在所述全局环境地图中的全局位置;
将检测到的多个目标按照预设规则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判断是否对所述任一目标执行抵近观测;
响应于对所述任一目标执行抵近观测,采用自主趋近的方式到达所述任一目标附近;
利用路径跟踪方法,沿着所述任一目标的邻域边界线运动,实现对所述任一目标不同角度的进一步观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观测到任一目标的传感器数量,推算出所述任一目标在所述全局环境地图中的全局位置,包括:
若仅有一个传感器观测到所述任一目标,则直接估计所述任一目标相对于该传感器的位置,并以此作为所述全局位置;或,
若有多个传感器观测到所述任一目标,则根据当前传感器的精度、识别的准确度,给出可调节的不同权重,以得到对所述任一目标的类别和属性的联合检测,以及相对位置的联合估计;
结合移动机器人当前的自主定位结果,推算出所述任一目标在全局环境地图中的位置,以此作为所述全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自主趋近的方式到达所述任一目标附近,包括:
对于静态目标,将预设的两条线的交点作为移动机器人自主趋近的目标位置;
根据所述静态目标的全局位置,执行针对动态障碍物的避障策略,以到达所述静态目标附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线包括目标半径为R的邻域的边界线以及所述任一目标与移动机器人当前位置的连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自主趋近的方式到达所述任一目标附近,包括:
对于动态目标,动态调整自主趋近的目标位置;
以所动态目标的当前位置作为参考目标位置,并保持与所述动态目标的距离在目标半径R或目标半径R以上;
执行针对所述动态目标的跟踪策略,以到达所述动态目标附近。
6.一种移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构建模块,用于根据SLAM方法构建待监控环境的全局环境地图;
观测模块,用于观测所述待监控环境中存在的目标;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观测到任一目标的传感器数量,推算出所述任一目标在所述全局环境地图中的全局位置;
排序模块,用于将检测到的多个目标按照预设规则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判断是否对所述任一目标执行抵近观测;
趋近模块,用于响应于对所述任一目标执行抵近观测,采用自主趋近的方式到达所述任一目标附近;
跟踪模块,用于利用路径跟踪方法,沿着所述任一目标的邻域边界线运动,实现对所述任一目标不同角度的进一步观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具体用于:
若仅有一个传感器观测到所述任一目标,则直接估计所述任一目标相对于该传感器的位置,并以此作为所述全局位置;
若有多个传感器观测到所述任一目标,则根据当前传感器的精度、识别的准确度,给出可调节的不同权重,以得到对所述任一目标的类别和属性的联合检测,以及相对位置的联合估计;结合移动机器人当前的自主定位结果,推算出该目标在全局环境地图中的位置,以此作为所述全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趋近模块,具体用于:
对于静态目标,将预设的两条线的交点作为移动机器人自主趋近的目标位置;
根据所述静态目标的全局位置,执行针对动态障碍物的避障策略,以到达所述静态目标附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线包括目标半径为R的邻域的边界线以及所述任一目标与移动机器人当前位置的连线。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移动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趋近模块,具体用于:
对于动态目标,动态调整自主趋近的目标位置;
以所动态目标的当前位置作为参考目标位置,并保持与所述动态目标的距离在目标半径R或目标半径R以上;
执行针对所述动态目标的跟踪策略,以到达所述动态目标附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2131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