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8988.2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99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孟凡茹;吴加一;周淑鑫;吴自学;孙康俊;黄宝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04 | 分类号: | C12Q1/04;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宋艳艳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荧光 染色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及其应用。所述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包括凝集素、荧光素、核酸染料、缓冲溶液、抗淬灭剂、抑菌剂和水;可应用于微生物染色,其利用凝集素对糖蛋白的特异性识别和核酸染料对核酸的特异性染色,使得真菌呈现蓝色、绿色或者红色,细菌呈现红色,结合形态学实现对阴道分泌物样本、宫颈脱落细胞样本、皮肤样本以及痰液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且可将检测结果可视化,更为直接、合理的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标记及染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对人体的保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连的腔道,如口腔、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皮肤组织等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环境共同构成了微生态系统,并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引起相关疾病。因此,微生物的检测对于人体保护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培养鉴定法:将患处采集的样本接种至适应其生长的培养基上,在相应的需氧和厌氧环境下进行恒温培养,从初步的培养基上分离纯化不同的微生物后进一步根据生化及形态学鉴定微生物种类。但此种培养法一般培养周期较长且微生物可能生长不好,以致不能成功培养,且所需条件复杂,需要全套的微生物培养以及鉴定设备及独立空间,且对培养操作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后续发展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虽然对于菌种的鉴定上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但是该法的检测对象一般为纯菌落,所以该法依然依赖于微生物的培养和纯化,且仪器昂贵,极大限制了推广和临床应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也是研究中经常采用的一项检测技术,可以在较低模板浓度下实现对微生物的准确定量分析。但是该方法仅适用于已知DNA序列的微生物,对序列未知的微生物无法检测。而且该检测仪器较昂贵且操作复杂、费时,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
除以上鉴定方法外,微生物染色技术在微生物检测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染色技术有革兰氏染色,该方法在由4个染色步骤组成,但是脱色步骤容易过度脱色,造成结果的假阴性。
另外现有真菌荧光染色液是一种含有荧光素和抑制背景荧光着色试剂的复合溶液。如果待测标本中含有真菌,经过特殊荧光素标联的重组几丁质酶可以高亲和力将与非特异真菌细胞壁上的β-多糖结合,如几丁质和纤维素等,其染色液成分中添加伊文思蓝作为抑制背景荧光着色试剂。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楚的观察到看到真菌形态在特定激发光下产生的荧光。但是此染色液仅仅能够针对于真菌进行染色,且添加了具有致癌成分的伊文思蓝试剂,对于人员操作具有一定危害性。况且检测过程中易受环境污染,镜下纤维会有强荧光干扰,对临床工作者诊断具有干扰性。同时,其诊断对于临床,对颜色无区分度,按照荧光强弱及镜下具体形态来具体判断,更多依赖于临床检验医师的经验。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及其制备方法与染色方法。所述微生物荧光染色液从组成原料安全,能够对微生物进行特定的染色,使得真菌呈现蓝色、绿色或红色,细菌呈现红色,结合形态学实现对导致感染的微生物进行染色,将检测结果可视化,更为直接、合理的对微生物种类进行判断。
本发明的方案是,提供一种微生物荧光染色液,包括凝集素、荧光素、核酸染料、缓冲溶液、抗淬灭剂、抑菌剂和水。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现对本发明中的相关原理作进一步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美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89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及其悬架互联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大豆奶粉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