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器人模型的机器人接触力观测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73056.0 | 申请日: | 2019-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3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衍军;张云飞;丁泉;吴双;吕忠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慧智星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B25J13/08;B25J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器人 模型 接触 观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人模型的机器人接触力观测系统。系统由一个机器人控制器、一个工业机械臂、和上位机控制系统组成。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设计出工业机械臂各关节的运动轨迹,使得机器人的动力学参数能够被识别出;(2)命令机器人按照(1)中设计的参考轨迹进行运动,记录下机器人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和扭矩(电流);(3)将(2)中获得的机器人各关节的的位置、速度和扭矩(电流),进行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识别;(4)采集更多的机器人各关节在其它的命令轨迹下的位置、速度和扭矩(电流);(5)将(3)中获得的动力学参数,和(4)中的新的命令轨迹,基于机器人的逆向动力学参数模型,计算出各关节的扭矩冗差;(6)将(4)和(5)中作为输入输出训练一个神经网络;(7)步骤(6)中的神经网络将作为机器人动力学不确定性补偿器;(8)基于高阶滑模观测器和(7)中的动力学不确定性补偿器,对机器人的末端接触力进行观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机器人模型的接触力观测算法,属于机器人模型建立、模型识别和动力学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大多是基于位置控制的,即机器人接受位置命令,运动控制单元克服外界干扰,到达指定的位置。机器人在执行某些任务时,会与外界发生接触。仅仅使用位置控制的机器人,在遇到外界障碍物的情况下,由于是完全基于位置控制的,会将接触力当成为外界干扰。运动控制系统将克服此干扰,而不关注实际接触力的大小。在某些应用中,会使得接触力过大。因此,在机器人与外界有接触的应用中,应该将接触力作为一个待监控的变量。
在机器人与外界有接触的情况下,机器人与外界的接触力是反映接触状态的最直接的状态量。通过对已公开的文献、专利和工业产品调研发现,机器人末端接触力探测的方式分为三种:基于力传感器的直接探测方式、基于触觉传感器的探测方式和基于软件重构的探测力重构算法。
基于力传感器的直接探测方式,通常是将接触力传感器安装在机器人本体的末端与夹具之间,实际探测到的接触力为机器人本体与夹具之间的接触力和力矩。
基于力传感器的直接探测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1、实际探测到的接触力为机器人本体与夹具之间的接触力和力矩,要得到末端的接触力和力矩,需要进行相应的标定和补偿。在标定和补偿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引入误差。
2、由于接触力传感器多为柔性环节,会使得整个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带宽下降。
3、接触力传感器的测量结果中有不可避免的噪声。
4、接触力传感器的成本较高等,增加了整个机器人系统的成本。
基于触觉传感器的探测方式,通过在夹具上面安装触觉传感器,能够直接探测到夹具与外界的接触力。然而,该种接触力探测方式的缺点为:
1、接触面中有多个触觉传感器的接触力信息,如何解读这些接触力信息,需要很复杂的算法。
2、触觉传感器的价格较高,安装及使用难度较大。
基于软件重构的探测力重构算法,能够通过模型等方法间接地推算出末端接触力,从而能够降低成本。该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找出机器人在有外界接触力和无外界接触力时各关节扭矩的不同,从而反推出外界接触力。然而传统的基于软件重构的接触力重构算法有以下不足:
1、需要精确的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然而由于机器人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使得精确的动力学模型难获得。
2、机器人动力学模型中难以建模的部分,例如每个关节的摩擦力等,大部分能获得的文献、专利中均采用了简化的线性模型,从而导致名义模型与实际模型之间误差较大。
3、当前基于模型的接触力观测算法中,接触力的观测是作为外界扰动或者未知输入进行观测的,进而对接触力的观测是渐近收敛的,收敛时间较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慧智星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慧智星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730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