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高效防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231030.2 | 申请日: | 2019-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6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顾玮玮;王亚军;胡佳宝;匡思雯;张曼;孙弋博;张友仪;李亚亚;孙嘉初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3 | 分类号: | A01K61/13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庆国 |
地址: | 3152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淀粉 卵甲藻病 高效 防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高效防治方法,通过对不同温度不同换水量来保证养殖水体洁净以及每日的养殖环境和养殖工具清理,来确保银鲳生活环境整洁。同时,每天对死鱼或者每隔2~5天对体质较弱银鲳鱼体进行鳃部和体液的检查,对淀粉卵甲藻病进行实时监控。通过对不同温度下不同频率的50‑100ppm甲醛处理水体防治方法,处理方便,且短时间内就可以加速淀粉卵甲藻从鱼体脱落。与使用铜离子等重金属药物相比,避免了由于金属离子浓度过高对鱼体伤害,大大降低了淀粉卵甲藻病的发生率以及爆发率,有效的提高了银鲳的成活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高效防治方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肉质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市场需求,但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与环境恶化,我国野生银鲳种质资源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因此,国内研究学者开始陆续开展银鲳的人工繁育工作。目前,在银鲳人工养殖过程中,由淀粉卵甲藻寄生引起的疾病是银鲳人工养殖中的一种主要疾病。淀粉卵甲藻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致死性很强的鱼病,如不能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措施,病原体将会快速的传播,进而造成银鲳的大量死亡。
淀粉卵甲藻呈梨形或球形,一端有多条细长能伸缩的足状假根,多以该假根伸入鱼体组织而寄生于鱼的体表或鳃丝上,寄生后不作运动,且能刺激表皮细胞分泌大量粘液,形成天鹅绒似的白斑。被寄生鱼的鳃呈贫血或充血或鳃丝成棍棒状,会导致鱼窒息或衰竭而死。淀粉卵甲藻的生活史周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在22~25℃的水温时生活史周期为3~5天。淀粉卵甲藻是通过孢子传播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海水、液滴传播,还可以通过有接触的人、网及养殖工具等来传播。在每年的6~9月份,水温升至23℃以上,达到适于淀粉卵甲藻繁殖的温度,孢子的带入或滋生便成为可能,加上交叉感染使淀粉卵甲藻快速传播与蔓延。
中国专利文献CN 102499126 A公开了一种黄姑鱼的养殖方法,通过对饵料中的冰冻鱼先用20~50mg/L福尔马林浸浴4~6min处理和使用混合饲料时按黄姑鱼体重控制投喂量,以及按黄姑鱼体重控制养殖密度,同时用硫酸铜∶硫酸亚铁的质量比为7∶3的混合物的海水溶液进行定期药浴和在养殖水体的温度超过22℃时加强清洁设备、去除池底污泥和换水等措施,起到灭杀淀粉卵甲藻孢子、消除池水富营养化的产生条件、及时清除可能存在淀粉卵甲藻传播源等作用,最终实现切断淀粉卵甲藻的传播和抑制其繁殖。
目前,关于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高效防治方法,至今未见报导。上述所说防治方法中不能直接移用于银鲳的养殖中对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因此,在银鲳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对淀粉卵甲藻病进行有效的防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工厂化养殖模式下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方法,提高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防治效果,减少人工养殖银鲳的死亡率。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银鲳淀粉卵甲藻病的高效防治方法,包括养殖水体的管理、养殖环境和养殖工具的清理、鱼体检查及药物处理,具体操作如下:
(1)养殖池的预处理处理:在养殖池进行完常规消毒后,进行甲醛处理,杀死潜在的淀粉卵甲藻虫体,其处理方法为:将200ppm-400ppm的甲醛溶液均匀的喷洒在池底与池壁,黑膜覆盖过夜后用洁净海水冲洗干净;
(2)养殖水体的管理:在养殖过程中采用微流水操作,即养殖池内始终保持有流量在5~10L/min的进出水体;当养殖水体的温度低于22℃时,每天进行一次60%~80%的换水,当养殖水体的温度超过22℃时,每日进行两次80~100%的换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2310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