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126163.3 | 申请日: | 201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6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樊贞;田浚江;赵磊;谭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5/00 | 分类号: | H01L4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吴静芝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外***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极管 储存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单晶衬底、氧化物底电极、和BFO铁电薄膜,若干金属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所述BFO铁电薄膜表面;所述BFO铁电薄膜为外延铁电薄膜;单个所述金属电极的面积小于0.3平方微米;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的制备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在BFO外延铁电薄膜表面设置多个金属电极,并且将单个金属电极的面积减小至0.30平方微米以下,实现将单个金属电极的面积设计成微米级以下,获得高储存密度的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电储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对数据储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众多新型储存器中,铁电储存器(FRAM)由于其潜在的高速、低工作电压和低功耗成为国际上固态存储器件研究的一个热点。铁电储存器是一种基于铁电材料可反转的自发极化的储存器件,其正、负极朝向的极化即对应数据0和1,但是,铁电储存器在读取信息过程中会破坏原有极化状态,需要再次写入,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同时,若电路要识别铁电储存器极化反转产生的电流,通常要求铁电储存器电容单元的面积必须达到微米级以上,这对铁电储存器的密度造成了限制。
因此,近期人们提出了一种非破坏性读取的铁电阻变储存器,即铁电二极管储存器(FDM),铁电二极管储存器以(一个)金属电极-铁电层-底电极结构为基本储存单元,其中,铁电层选取铁酸铋(BiFeO3,简称BFO)铁电薄膜,该BFO铁电薄膜表现出半导体特性,并分别在与金属电极及底电极接触的界面形成肖特基势垒;通过外加电场调控铁电薄膜的极化状态,改变界面处的肖特基势垒的高度和宽度,进而对二极管电流的调节来实现信息的储存读取,它能够实现非易失性存储、非破坏性读出,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储存器。但是,现有技术中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储存密度低,其应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及其制备方法,其具有高储存密度。
本发明是基于以下发明构思实现的:一种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包括依序层叠设置的单晶衬底、氧化物底电极、和BFO铁电薄膜,若干金属电极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所述BFO铁电薄膜表面;所述BFO铁电薄膜为外延铁电薄膜;单个所述金属电极的面积小于0.3平方微米。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在BFO外延铁电薄膜表面设置多个间隔排列的金属电极,并且将单个金属电极的面积减小至小于0.3平方微米,即将单个金属电极的面积减小至微米级以下,当单个金属电极的面积越小时,单位面积上电极的数量越多,获得的铁电二极管储存器单元阵列的密度越高,储存密度也越高。
进一步地,单个所述金属电极的面积为0.1-0.2平方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BFO铁电薄膜的厚度为10-40nm。本发明的铁电二极管储存器要求BFO铁电薄膜能够利用其铁电极化调控阻态,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BFO铁电薄膜的薄膜厚度,厚度在10-40nm之间的铁电薄膜能够实现利用铁电极化从而调控阻态。
进一步地,所述单晶衬底为晶体取向为(001)的LaAlO3、(La,Sr)(Al,Ta)O3和SrTiO3的任意一种。在晶体取向(001)方向上生长的BFO铁电薄膜为外延铁电薄膜,其面外方向为(001),该取向也是BFO铁电薄膜极化约为60μC/cm2,可有效地对阻态进行调控。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电极为Co、Ag和Au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氧化物底电极为SrRuO3、LaNiO3和La0.7Sr0.3MnO3的任意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1261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