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释压反制缓冲器及反制缓冲器后坐力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47709.5 | 申请日: | 2019-10-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42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胡小刚;周海军;涂奉臣;贺才春;张弯弓;傅荣;王里达;刘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41A21/36 | 分类号: | F41A21/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制 缓冲器 后坐力 方法 | ||
1.一种释压反制缓冲器,包括缓冲器本体(1)和位于缓冲器本体(1)内具有推进体、复位组件与阻尼机构的复进装置,推进体的后端与阻尼机构连接,复位组件作用在推进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释压反制缓冲器还包括设在阻尼机构后部的制退装置;所述制退装置具有储存高压气体的储气机构和设在储气机构后部且能够与储气机构相通的喷气机构,当推进体受到冲击时,使得储气机构的高压气体能由喷气机构向后喷出,从而使释压反制缓冲器获得向前的反冲力;所述储气机构包括设置在阻尼机构后部的气囊室(4)和位于气囊室(4)内储存高压气体的弹性储压气囊(8);所述储压气囊(8)的外周面与气囊室(4)的内壁贴合,其后端面中央设有气流口(81),其前端面有一环形凹槽一(83),在环形凹槽一(83)中央为圆面形中台(84),中台(84)中心设有杆孔(85);所述复进装置的阻尼机构具有阻尼缸(3)、密封在阻尼缸(3)内的阻尼剂(23)、以及位于阻尼缸(3)内浸没在阻尼剂(23)内的阻逆活塞(6);所述阻尼缸(3)与气囊室(4)之间设有阻尼板(14),所述阻尼板(14)上设有阻尼剂通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退装置还具有控制释压气流的控流组件(7),所述控流组件(7)包括前端与阻尼机构连接的控流杆(71)、与控流杆(71)后端连接的控流体(72),所述控流组件(7)的控流杆(71)和控流体(72)分别穿过储压气囊(8)的杆孔(85)和气流口(81),从而使得控流组件(7)轴向穿过储压气囊(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储压气囊(8)外部的控流杆(71)上设有密压法兰一(711),在位于储压气囊(8)内部的控流杆(71)上设有密压垫圈一(712),密压垫圈一(712)通过连接件与密压法兰一(711)连接,从而利用密压垫圈一(712)将杆孔(85)的边缘压紧固定在密压法兰一(7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流体(72)后端为密压盘(721),控流体(72)前部为流量锥(722);所述密压盘(721)和流量锥(722)均为后端直径大于前端直径的锥面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压气囊(8)后端面中央的气流口(81)的内壁为后端直径大于前端直径的锥面形,所述控流体(72)的密压盘(721)的外锥面与气流口(81)的锥面内壁相吻合;所述控流体(72)的流量锥(722)最大直径小于储压气囊(8)的气流口(81)的最小直径;储压气囊(8)在密闭状态下,控流体(72)的密压盘(721)外锥面与气流口(81)的锥面内壁贴合,控流体(72)的流量锥(722)位于储压气囊(8)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气机构包括喷气管(9)、节流套(10)和节流杯(11);所述喷气管(9)设在储压气囊(8)后端外的缓冲器本体(1)上,所述节流套(10)固定在喷气管(9)内的管口段,所述节流杯(11)后部套在节流套(10)前部的套管内,其前端与密压盘(721)固接,整个节流杯(11)能够在节流套(10)内作轴向滑移;所述节流套(10)外周面与喷气管(9)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环状高压喷气道(12);所述节流杯(11)外周面与喷气管(9)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聚气道(13);所述喷气道(12)与聚气道(13)相通;当密压盘(721)向后脱离气流口(81)时,储压气囊(8)内高压气流经气流口(81)和聚气道(13)从喷气道(12)向后高速喷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释压反制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阻尼缸(3)前端设有用于密封和真空补位的弹性密封面(16),所述密封面(16)的周边被压紧固定在阻尼缸(3)的内壁,密封面(16)上有环形凹槽二(17),密封面(16)的中央设有套装推进体的推进孔(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770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