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成型管阶梯组合形态结构的前副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38600.8 | 申请日: | 2019-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39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翁盛锋;杨天洪;吴琼勇;严长生;张绒仙;李少安;陈峰;严方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王丰毅 |
地址: | 321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成型 阶梯 组合 形态 结构 车架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设计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成型管阶梯组合形态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上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下横梁,其中:所述上横梁为液压成型管形梁结构,头尾液压塑形外扩或内压形成套管梁段;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结构一致,包括纵梁主体和稳定杆加强板,上横梁连接管液压成型并切割为匹配上横梁横截面形状的咬口结构焊接在上横梁的套管梁段的底部;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的上接纵管外侧插入扣合安装前摆臂安装支架,并在摆臂安装支架位置上接纵管的顶部表面盖合焊接设置稳定杆加强板,所述左纵梁、右纵梁在两者的前摆臂安装支架安装位置的内侧或上接纵管中间位置的内侧连接设置前下横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设计制造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成型管阶梯组合形态结构的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副车架可以看成是前后车桥的骨架,是前后车桥的组成部分。副车架来说,在性能上主要目的是减小路面震动的传入,以及提高悬挂系统的连接刚度,因此装有副车架的车驾驶起来会感觉底盘非常扎实,非常紧凑。而副车架悬置软硬度的设定也面临着像悬挂调校一样的一个不可规避的矛盾。副车架悬置如果设计较软,那么能够很好的隔绝汽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但是过软的副车架悬置设计会在高速转弯时带来较大的运动形变,这样会导致轮胎定位的不准确,从而降低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较硬的副车架悬置,能够带来很高的连接刚度,但是对震动噪音的隔绝却十分有限。所以副车架的核心对驾驶者产生直观的作用是阻隔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所以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觉一辆车是否舒服就就是来自于这辆车的副车架是否设计良好或者副车架的校调是否完美;
副车架中的采用液压成型管形梁(纵梁和横梁)一般能得到比较优秀的低制作成本,和容易校调的好处,但是管形梁在车辆行驶中容易操作,扭力适应力强,但是减震稍差,而冲压成型梁却拥有比较广幅的面积大小,能够加载的设计比较多,在最后的设计以及校调的时候能保证舒适度的同时拥有最佳的操控性能,但是如果是全液压成型梁全程会普遍偏软,而且制作价格也会对比性的提高,所以要在两者之间形成平衡或找到需求的最高优化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设计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成型管阶梯组合形态结构的前副车架,用了三层阶梯式的横梁分布模式,将应力逐级分化,提高车体的整体舒适性、通过率,并且获得最佳使用、设计价格、质量的性价比。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液压成型管阶梯组合形态结构的前副车架,包括上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下横梁,上横梁和下横梁上下平行设置,并在两则的左侧拼合焊接设置左纵梁,右侧拼合焊接设置右纵梁,上横梁、左纵梁、右纵梁、下横梁四者连接为口字结构或;
其中:所述上横梁为液压成型管形梁结构,头尾液压塑形外扩或内压形成套管梁段,套管梁段末端开口设置套管咬口,套管咬口侧面设置套管;
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结构一致,包括纵梁主体和稳定杆加强板,所述纵梁主体头端弯折设置上接纵管,上接纵管的顶端竖直朝上弯折设置上横梁连接管,上横梁连接管液压成型并切割为匹配上横梁横截面形状的咬口结构焊接在上横梁的套管梁段的底部,所述纵梁主体弯折角度为0°~35°,其末端朝外弯折,并设置下套管咬口,下套管咬口安装设置套管;
所述左纵梁、右纵梁的上接纵管外侧插入扣合安装前摆臂安装支架,并在摆臂安装支架位置上接纵管的顶部表面盖合焊接设置稳定杆加强板,所述纵梁主体的下端和上横梁连接管连接位置侧面插入安装设置后摆臂安装支架;
所述左纵梁、右纵梁在两者的前摆臂安装支架安装位置的内侧或上接纵管中间位置的内侧连接设置前下横梁;
所述下方的下横梁包括顶下横梁冲压板、底下横梁冲压板,两者前端和后尾端弯折相互匹配拼合为腔体结构,且头尾两端设置下横梁咬片,咬合连接在上横梁连接管的内侧。
作为优选所述纵梁主体的头端和尾端顶部都设置有纵管套管安装座,作为匹配前摆臂安装支架的后端外壳的外壁和纵梁主体头端的纵管套管安装座抵扣,后摆臂安装支架的前端外壳的外壁和纵梁主体尾端的纵管套管安装座抵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拓为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386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