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38148.8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44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郑崇芝;夏云;谯彬;李青岭;孙瑞泽;刘超;施宜军;信亚杰;王方洲;陈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06 | 分类号: | H01L29/06;H01L29/739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通状态 集电极区 集电区 逆导型 超结 导通 功率半导体技术 漂移 介质隔离层 电流分布 正向导通 传统的 单极 双极 叠加 近似 替换 隔离 优化 | ||
本发明涉及功率半导体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相对于传统的超结逆导型IGBT,本发明将集电极区中的一部分的P+集电极区用N+集电区替换,并且用P型条以及介质隔离层将N型漂移区分为两个不相连的N型漂移区区域,P+集电极区与N+集电区各位于其中一个N型漂移区,器件正向导通时,由于左右两个N型漂移区相对隔离,因此导通状态近似于左侧IGBT双极导通状态与右侧MOS单极导通状态的叠加,不存在snapback现象。由于N+集电区的存在,器件能实现逆向导通。本发明的有益成果:实现逆向导通能力,无snapback现象,同时优化了逆向导通时电流分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背景技术
逆导型IGBT是一种具有反向导通能力的IGBT。普通的IGBT不具备逆向导通能力,因此在应用时常会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进行续流保护。但是这样会导致系统体积增大,并且会引入寄生效应影响系统的可靠性。
传统的逆导型IGBT通过将一部分集电极区的P+区域替换成N+区来实现逆导功能。这对N+与P+区域的比例有一定的要求,N+区域过大,可能导致器件出现电压折回(snapback)效应,而N+区域越小,反向的电流分布会越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其元胞包括集电极结构、耐压层结构、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耐压层结构位于集电极结构之上,发射极结构和栅极结构位于耐压层结构之上;
所述发射极结构包括位于耐压层结构上表面的P型阱区8,位于P型阱区8上表面的N+发射极区10和P+体接触区9,N+发射极区10位于P+体接触区9两侧,P+体接触区9上表面具有绝缘层11,绝缘层11向两侧延伸与N+发射极区10上表面接触,N+发射极区10和P+体接触区9的共同引出端为发射极E;
所述栅极结构为沟槽栅,沟槽栅由第一绝缘介质11和位于第一绝缘介质11之中的第一导电材料12构成;所述第一导电材料12的引出端为器件的栅极G;所述沟槽栅位于器件两端并从器件表面垂直贯穿P型阱区8,沟槽栅的侧面与P型阱区8和N+型发射极区10的侧面接触;
所述耐压层结构包括N型漂移区5以及P型条6,所述P型条6在N型漂移区5中间隔分布,所述P型条6的上表面与P型阱区8的下表面相连接,所述P型条6与N型漂移区5组成超结结构,所述沟槽栅延伸入N型漂移区5中,N型漂移区5的上表面还与P型阱区8下表面接触;
所述集电极结构包括P+集电极区2、N+集电极区1和N型缓冲层3,所述N型缓冲层3的上表面与耐压层相连接,所述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的上表面与N型缓冲层3相连接,所述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的共同引出端为集电极C;
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电极结构还包括绝缘介质隔离层4,绝缘介质隔离层4将P+集电极区2以及N+集电极区1分隔开,并且贯穿N型缓冲层3后延伸入P型条6中,位于P型条6中的绝缘介质隔离层4的侧面与上表面与N型漂移区5接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逆导型IGBT实现了逆向导通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逆导型IGBT而言,本发明消除了snapback现象,可以在更小的元胞宽度下实现逆导功能,并且反向导通电流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超结的逆导型IGBT示意图;
图2是常规超结IGBT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3814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