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T引导的肺部穿刺角度控制装置及其角度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7853.7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15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昶;孙维言;汪洋;邓家骏;佘云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肺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02 | 分类号: | A61B10/02;A61B17/34;A61B34/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俞涤炯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度控制装置 穿刺 结构板 针引导 针孔 肺部穿刺 铰接设置 角度控制 铰接孔 支脚 底座 底座中心位置 倒U型结构 边缘位置 对称设置 误差控制 有效控制 圆心位置 组织创伤 左右两侧 圆心 出针孔 穿刺针 一次性 穿出 穿入 底端 进针 并发症 成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T引导的肺部穿刺角度控制装置及其角度控制方法,该角度控制装置包括底座、角度环和入针引导座;角度环由两片半圆形的结构板组成,两结构板分别对称设置于底座的左右两侧位置,且结构板的圆心位置开设有铰接孔,边缘位置设置有刻度;入针引导座呈倒U型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入针孔,其两支脚的底端铰接设置于刻度内;其中,入针引导座的顶部以铰接设置于铰接孔内的支脚为圆心沿角度环圆周方向旋转至一定角度,穿刺针从入针孔穿入后,自底座中心位置的出针孔穿出。本发明角度控制装置及方法能有效控制进针角度,将误差控制在0.5cm之内,使穿刺一次性成功。减少反复穿刺率,降低因穿刺带来的组织创伤和并发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T引导的肺部穿刺角度控制装置及其角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因创伤性小、使用简便快捷,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认可接纳,并普遍认为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此种技术能为疾病提供组织细胞学检查标本,也可进行病灶的局部治疗。而穿刺的准确率及并发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两大课题。最佳进针点选择后,穿刺的准确率是由进针点、进针深度与角度三个因素决定的。只有正确和细致的选择进针点、穿刺角度及病灶深度后,才能保证穿刺的一次性成功。在肺部穿刺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穿刺的精准度,需进行多次CT扫描。因此患者接受的放射剂量增多。有相关报道,辐射剂量越高,导致癌症的发病率有所增高。
为此,许多学者研制了相应的定位设备,如:进针点可用栅栏定位器进行选择。进针深度可由CT机携带的软件进行准确测量。但进针角度则主要由穿刺医师的经验决定。目前的导航类产品太贵,大部分基层医院不太会考虑购买,所以研制出经济、简便、实用的角度控制装置会给操作带来很大便利。尤其对较小或较深的病灶进行穿刺时,进针角度略有偏差,就要将穿刺针退回进针点,调整进针角度后重新穿刺。反复穿刺可造成正常组织的创伤,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如感染、气胸、肺内出血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T引导的肺部穿刺角度控制装置及其角度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基于CT引导的肺部穿刺角度控制装置,包括底座、角度环和入针引导座;其中:
所述角度环由两片半圆形的结构板组成,两所述结构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位置,且所述结构板的圆心位置开设有铰接孔,边缘位置设置有刻度;
所述入针引导座呈倒U型结构,其顶部开设有入针孔,其两支脚的底端铰接设置于所述刻度内;
其中,所述入针引导座的顶部以铰接设置于所述铰接孔内的所述支脚为圆心沿所述角度环圆周方向旋转至一定角度,穿刺针从所述入针孔穿入后,自所述底座中心位置的出针孔穿出。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前后两端分别铰接设置有可翻转的压片。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的底部端面上开设有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呈长方形结构,其采用柔性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出针孔与两所述铰接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环的半圆形结构板上开设有半圆形导向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入针引导座的内侧壁设置有与所述半圆形导向槽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可滑动设置于所述半圆形导向槽内。
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限位块采用软橡胶材质,且与所述半圆形导向槽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入针引导座侧面呈扇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入针引导座的侧壁设置有锁紧螺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肺科医院,未经上海市肺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78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