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定小麦产量性状的方法与相关分子标记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19101.5 | 申请日: | 2019-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21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男;景蕊莲;黄俊芳;毛新国;昌小平;王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N15/11;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魏少伟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鉴定 小麦 产量 性状 方法 相关 分子 标记 | ||
本发明公开了鉴定小麦产量性状的方法与相关分子标记。本发明公开的鉴定小麦产量性状的方法包括:检测待测小麦的单倍型,Hap‑6B‑1单倍型小麦的产量高于或候选高于Hap‑6B‑2单倍型小麦,Hap‑6B‑3单倍型小麦的产量与Hap‑6B‑1和Hap‑6B‑2单倍型小麦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单倍型依据小麦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区分。实验证明,小麦这三种单倍型与产量相关,在培养高产小麦品种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中,鉴定小麦产量性状的方法与相关分子标记。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小麦目标性状的选择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利用分子标记发掘与利用优异基因资源为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基础,为作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一条高效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鉴定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鉴定或辅助鉴定小麦产量性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I或II:
I、下述P1)和P2):
P1)检测待测小麦的单倍型,所述单倍型为Hap-6B-1、Hap-6B-2和Hap-6B-3,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分别为C、C、T、C、G、C、C、T、A、G和C的待测小麦为Hap-6B-1单倍型小麦,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分别为T、C、T、T、A、T、T、T、G、C和G的待测小麦为Hap-6B-2单倍型小麦,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分别为C、T、C、C、G、C、T、G、G、G和C的待测小麦为Hap-6B-3单倍型小麦;
P2)根据待测小麦的单倍型确定待测小麦的产量性状:Hap-6B-1单倍型小麦的产量高于或候选高于Hap-6B-2单倍型小麦,Hap-6B-3单倍型小麦的产量与Hap-6B-1和Hap-6B-2单倍型小麦的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或候选不显著;
II、下述Q1)和Q2):
Q1)检测待测小麦的产量分子标记(即下文的标记2),所述产量分子标记为小麦基因组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1227位的核苷酸,所述产量分子标记为A或G;
Q2)所述产量分子标记为A的小麦的产量高于或候选高于所述产量分子标记为G的小麦。
所述待测小麦可为纯合型小麦,即小麦的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均只有一种,或,小麦的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1227位的核苷酸均只有一种。
所述检测待测小麦的单倍型通过检测所述待测小麦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237、492、576、615、642、678、730、951、1227、1345和1458位的核苷酸实现。
所述检测待测小麦的产量分子标记通过检测所述待测小麦基因组DNA中对应于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1227位的核苷酸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191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