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361712.9 | 申请日: | 2019-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6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桥;倪绍勇;胡宏喜;李进;李浩宇;刘艳波;许伶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7/10 | 分类号: | B60L7/10;B60T7/04;B60T13/5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永生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踏板臂 销轴 推杆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电动汽车 制动能量回收 真空助力器 可移动 整车 策略配合 能量回收 汽车车身 续航里程 制动模式 回收 上端 铰接 配合 优化 改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踏板臂、推杆以及真空助力器,所述踏板臂的上端铰接在汽车车身,踏板臂通过推杆与真空助力器相连,所述推杆的一端通过销轴与踏板臂相连,踏板臂上设有与销轴相配合的孔,孔内具有销轴可移动的空间;或销轴设在踏板臂上,推杆的一端设有与销轴相配合的孔,孔内具有销轴可移动的空间。该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回收方法设计合理,增加制动能量回收行程,能量回收策略配合制动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了整车制动能量回收能力,从而提升了整车续航里程;并且结构简单,改进成本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能量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主要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的汽车,由于其不产生尾气排放,对环境几乎是“零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当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较以往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受制于电池技术的制约,短期内电池的蓄电能力很难取得重大突破;电池的比功率决定了每辆电动汽车不可能无限制的加装电池。由于既有的物理规律,在现有条件下,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速度不可能缩短至20分钟。而充电站的大量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且由于充电时间缩短,电网短时间内需要大电流放电,会造成同区域内电网的冲击,同样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电动汽车为了确保一次充电的有效续航里程,不得不牺牲各种辅助系统的用电和安装。
目前对于电动汽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电机制动和液压制动是相互独立的,即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液压制动已经开始工作,随着踏板深度加大,电机制动和液压制动共同作用,但液压制动占主导作用,因此整个制动过程能量实际回收很少,同时制动过程存在轻微顿挫。因此现有的回收模式对电动汽车的能量回收效率低且制动过程整车驾乘体验较差。
实际使用中,电动汽车在城市工况的刹车过程中,其制动模式主要为高频率轻点刹,制动能量回收主要集中在刹车的初始阶段,如果制动能量能被回收利用,则可以有效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如何回收制动过程中的能量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回收方法,以达到改进成本小,可有效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踏板臂、推杆以及真空助力器,所述踏板臂的上端铰接在汽车车身,踏板臂通过推杆与真空助力器相连,所述推杆的一端通过销轴与踏板臂相连,踏板臂上设有与销轴相配合的孔,孔内具有销轴可移动的空间;或销轴设在踏板臂上,推杆的一端设有与销轴相配合的孔,孔内具有销轴可移动的空间。
所述孔为腰型孔。
所述销轴可在孔内移动的行程与踏板臂空行程/杠杆比相等。
所述踏板臂与车身之间设有弹性元件。
所述踏板臂上设有用于检测踏板臂位置的传感器,传感器与汽车上的控制器相连。
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踏板臂相连,弹簧的另一端与车身相连。
所述弹性元件与踏板臂相连位置与推杆与踏板臂相连位置相对应。
一种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控制步骤:
1)当汽车制动时,在制动初期,踏板臂与推杆相连的销轴在腰型孔内运动,踏板臂此过程为空运行,基础液压制动无响应;
2)踏板臂上的传感器反应给整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的能量回收系统介入,在踏板臂的空行程过程中,电机由驱动模式改为拖拽模式,制动能量被全部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617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