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排扶手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37513.2 | 申请日: | 2019-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4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商恩义;周大永;王勇辉;郑佳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6 | 分类号: | B60R21/0136;B60R21/207;B60R21/233;B60R21/264;B60N2/7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排 扶手 汽车 | ||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扶手及汽车。该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所述扶手本体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上;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扶手本体内部;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其中,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部分所述安全气囊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两侧膨胀。该汽车包括所述的后排扶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排扶手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排扶手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产量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汽车在设计过程中在后排中间位置配有扶手。该扶手又称后排扶手、后座扶手。后排扶手主要为后排乘员提供肘部空间,增加后排乘员的舒适性;部分车型上的后排扶手上配有杯架或储物盒等结构。
但是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由于后排扶手结构较硬,其高度处于乘员的腰部,因此后排乘员的腰部极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尤其是侧面碰撞中远端(也即非碰撞侧)的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本申请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后排扶手及汽车,以提高后排乘员腰部的安全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后排扶手,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腰部容易碰撞到后排扶手而受到伤害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后排扶手,包括扶手本体和安全气囊;所述扶手本体用于连接在后排座椅上;
所述安全气囊设置在所述扶手本体内部;
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全弹孔;其中,沿所述扶手本体的第一方向,所述扶手本体的两侧分别为后排座椅;
部分所述安全气囊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两侧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袋部和与所述气袋部连通的两个气包部;两个所述气包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的两端;
所述气包部能够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并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安全气囊包括气体发生器和点火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点火器设置在所述气袋部内;
所述点火器通电时,所述点火器能够起火并引爆所述气体发生器,以使所述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并推动所述气包部伸出所述安全弹孔在所述扶手本体外部膨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扶手本体设置有连通两个所述安全弹孔的气囊通道;
所述气囊通道内固定连接有所述气袋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膨胀后的所述气包部能够至少覆盖所述扶手本体相对应表面的一半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气袋部能够与所述气包部同时膨胀;膨胀后的所述气袋部能够令所述扶手本体产生形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的后排扶手包括中央控制器和侧碰传感器:
所述侧碰传感器和所述安全气囊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侧碰传感器用于监测发生侧碰并将侧碰信号发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对应控制所述安全气囊膨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75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用紧急救助系统
- 下一篇:车内人员检测方法、雷达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