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包括阻尼元件的机电制动助力器、车辆制动系统、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组件、以及阻尼元件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78249.0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3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J·M·卡尔沃马丁内斯;M·斯特拉施卡;A·易伯拉欣;F·克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ZF主动安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F15B1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陶玉龙;陆嘉 |
地址: | 德国科***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括 阻尼 元件 机电 制动 助力器 车辆 系统 用于 组件 以及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机电制动助力器,该机电制动助力器包括致动单元,该致动单元可以联接至制动缸。致动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致动元件,该至少一个致动元件可以藉由传动装置联接至电动马达。致动单元还包括可以联接至力输入构件的致动构件。制动助力器包括至少一个壳体,致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被接纳在该至少一个壳体中。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布置在至少一个壳体与至少该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之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动液压制动力产生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在电动液压制动力产生装置中使用的机电制动助力器。
背景技术
机电制动助力器由电动马达驱动。为了能够利用制动助力器产生加强的制动力,必须将电动马达的输出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平移运动。为此目的,从现有技术已知各种装置。
在DE 10 2015 012 124 A1中公开了一种机电制动助力器。机电制动助力器具有马达、控制单元、齿轮机构、以及致动装置。致动装置联接至制动缸。致动装置具有第一致动元件和第二致动元件。第一致动元件可以经受由车辆的驾驶员施加在制动踏板上的制动力。与齿轮机构的齿轮接合的齿条区段设置在第二致动元件上。第二致动元件通过电动马达藉由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区段在制动缸的方向上移动,以便将驾驶员所需的助力引入制动缸中。
在DE 10 2015 012 125 A1中公开了一种机电制动助力器,其具有与在DE 102015 012 124 A1中公开的制动助力器类似的构造。
在上述机电制动助力器的情况下,在制动操作过程中,在各种操作状态下可能存在不希望的振动和噪音产生。
发明内容
目的是详细说明一种机电制动助力器,其中可以抑制不希望的振动和噪声产生。
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机电制动助力器包括致动单元,该致动单元可以联接至制动缸。致动单元具有至少一个致动元件,该至少一个致动元件可以藉由齿轮机构联接至电动马达。此外,致动单元具有致动构件,该致动构件可以联接至力输入构件。制动助力器具有至少一个壳体,致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该至少一个壳体中。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布置在至少一个壳体与至少该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之间。
至少一个阻尼元件不必仅布置在壳体与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之间。除了致动元件之外,至少一个阻尼元件还可以在壳体与致动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另外的部件(例如致动构件)之间延伸。此外,除了阻尼元件之外,可能没有另外的部件、一个另外的部件或多个另外的部件位于至少一个壳体与至少该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之间。
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可以在制动助力器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布置在至少一个壳体与至少一个致动元件之间。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可以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致动元件的表面与所述至少一个壳体之间,所述表面与所述制动助力器的纵向轴线大致垂直地延伸。至少一个壳体的一个区段同样可以与制动助力器的纵向轴线垂直地延伸。至少一个致动元件的与制动助力器的纵向轴线垂直地延伸的表面可以是至少一个致动元件的端面。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可以布置在至少一个致动元件的端面与至少一个壳体的与制动助力器的纵向轴线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区段之间。
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可以具有多个缓冲元件。缓冲元件可以呈(例如旋钮型)突出部或隆起的形式。缓冲元件可以在阻尼元件上间隔开地布置。缓冲元件可以布置在圆中和/或同心地布置。缓冲元件可以在至少一个致动元件的方向上突出。缓冲元件可以对至少一个致动元件在壳体上的撞击加以阻尼。
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可以具有阻尼区段和紧固区段。紧固区段可以将至少一个阻尼元件固持在至少一个壳体上。
至少一个壳体可以具有与至少一个阻尼元件的紧固区段相互作用的区段,以将至少一个阻尼元件紧固并定位在壳体上。壳体的这个区段可以容纳紧固区段的一部分。壳体的这个区段可以是阶梯式设计、并且可以联接至至少一个阻尼元件的紧固区段。阶梯式设计的壳体区段可以由通过肩部彼此连接的较小直径的区段和较大直径的区段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ZF主动安全有限公司,未经ZF主动安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82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