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翻式气囊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2174906.1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52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5 | 分类号: | B60R21/205;B60R21/216 |
代理公司: | 11256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易咏梅 |
地址: | 21551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门装置 气囊门 气囊 本实用新型 固定框架 转动过程 空间利用率 铰接关系 铰链机构 固定框 触碰 内翻 扫掠 转动 玻璃 占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翻式气囊门装置,其中的气囊门借由铰链机构而与气囊固定框架形成铰接关系,气囊门在绕气囊固定框转动的过程中始终紧邻气囊固定框架,由此使得气囊门在转动过程中占据的空间小,不会触碰玻璃,而且对于紧邻气囊门装置的设计也无需特殊要求。本实用新型的气囊门装置结构简单,转动过程中扫掠面积较小,因此空间利用率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用安全气囊,特别是涉及一种内翻式气囊门装置。
背景技术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气囊门装置的结构,在传统的气囊门装置中,气囊框架通常具有长方体构造,气囊门1与气囊框架形成铰接关系。具体地,气囊门1的侧边可转动地固定于气囊框架敞口端的一条侧边上。如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左驾驶位的气囊门装置,如图中所示,气囊门装置被放置在仪表板2内。为了防止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气囊门1在弹开过程中不会将异物飞甩至乘客身上,气囊门1的铰接点被设置在仪表板2的左侧位置。这样,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后,气囊4胀开,气囊门1会沿图中的箭头A的方向甩出(气囊门1由图1所示的虚线位置沿箭头A的方向逆时针转动)。然而,这种气囊门装置的气囊门1在弹开过程中气囊门1完全从仪表板2暴露出来,其转动过程形成的扫掠面积较大,容易碰到前风挡玻璃3,由此,在发生碰撞事故过程中容易出现由碰撞引起的玻璃碎裂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此外,采用了该类型的气囊门装置后,仪表板上对应于气囊门1在弹开过程所占据的空间也不能设置任何物件,由此才能保证气囊门1的弹开过程不受影响,这就要求在对车辆进行设计时,在紧邻气囊门装置的区域不能有台阶或其它大件设备。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气囊门1在转动过程中仅需占据较小空间的气囊门装置就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翻式气囊门装置,其包括气囊固定框架、气囊门和铰链机构。其中,气囊固定框架用于容纳气囊,其具有敞口端。气囊门能够翻转并覆盖所述气囊固定框架的敞口端。铰链机构用于将所述气囊门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气囊固定框架上。所述铰链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气囊固定框架上的铰接支点和在所述铰接支点处铰接在所述气囊固定框架上的铰接臂,所述铰接臂被构造成能够使得所述气囊门在转动过程中始终紧邻所述气囊固定框架。由此,所述气囊门在所述转动过程中仅有部分从所述仪表板露出,或者不会从所述仪表板露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囊门固定框架为直立多棱柱状,所述敞口端位于所述直立多棱柱的顶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支点位于所述直立多棱柱的相对棱边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支点位于所述直立多棱柱的相对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支点位于所述直立多棱柱的两个彼此不相对的侧面上,而且其中所述铰接臂包括第一支臂和与所述气囊门直接固定连接的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以铰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支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铰接支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气囊门固定框架为圆柱体,所述敞口端位于所述圆柱体的顶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支点位于所述圆柱体的水平截面的弦的相对两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弦为直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铰接臂的长度h和所述气囊固定框架的高度H满足以下条件:h≥1/2H。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翻式气囊门装置中的气囊门借由铰链机构而与气囊固定框架形成铰接关系,气囊门在绕气囊固定框转动的过程中始终紧邻气囊固定框架,因此转动过程中占据的空间小,不会触碰玻璃,对于紧邻气囊门装置的设计也未有特殊要求。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门装置构成为一种“内翻式”的气囊门装置,且气囊门装置结构简单,转动过程中扫掠面积较小,因此空间利用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未经观致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2174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