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ECU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971242.5 | 申请日: | 201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82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 发明(设计)人: | 敖耀平;时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卡尔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367 | 分类号: | H01L23/367;H01L23/47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24 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开发***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介质 固定装置 冷却装置 导热槽 散热管 可拆卸式 冷却作用 形状相配 导出 拆卸 冷却 扩散 维修 | ||
一种ECU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由ECU外壳、导热介质、散热管、固定装置组成,所述ECU外壳设置有导热槽,所述导热槽内设置导热介质,所述导热介质上放置与导热槽形状相配的散热管,所述散热管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导热槽中。EC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导出,并通过散热管扩散,从而到达冷却ECU的目的。起冷却作用的部件通过固定装置可拆卸式的固定在所述ECU外壳上。当需要更换或者维修冷却装置时,拆卸固定装置即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ECU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ECU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对大驱动功率的需求,汽车控制器ECU内部使用了大量的半导体功率开关器件(MOSFET管)来控制功率的流动,这些功率器件在工作时会消耗电能,所消耗的电能会转化成热量从而造成功率器件的工作温度升高,较高的工作温度会使功率器件的可靠性降低、工作寿命缩短。目前,汽车控制器的热设计大多采用热传导、自然对流和辐射等被动散热方式,同时为满足ISO20653规定的防水防尘要求,对汽车控制器都进行了密封设计,而密封于狭小空间的印制板因空气对流不畅,更加重了散热困难。
对于高负荷的控制器,现有的设计均为在ECU外壳上进行散热设计,即通过冷却介质(一般为燃油或者其他冷却液)对ECU进行强制散热。此种方式均需在ECU外壳铸造时,将冷却介质回路设计在ECU上,即ECU外壳为中空。此种方式虽然散热效率较高,但给外壳的铸造提高了难度,如果在铸造过程中产生气泡或微小裂缝会导致冷却介质进入ECU内部,造成ECU损坏,如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此情况,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此外,由于冷却介质有一定的腐蚀性,时间长可能会导致外壳内部部分腐蚀,同样也会出现冷却介质进入ECU的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ECU冷却装置。
具体的,
所述冷却装置由ECU外壳、导热介质、散热管、固定装置组成,
ECU外壳是ECU上壳和/或下壳,所述ECU外壳设置有导热槽,
所述导热槽内设置导热介质,
所述导热介质上放置与导热槽形状相配的散热管,
所述散热管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导热槽中。
EC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介质导出,并通过散热管扩散,从而到达冷却ECU的目的。起冷却作用的部件通过固定装置可拆卸式的固定在所述ECU外壳上。当需要更换或者维修冷却装置时,拆卸固定装置即可。
本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可拆卸式设计,方便散热装置的更换和维护,可依据ECU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安装散热零件。
2.散热功能与ECU壳体的分离式设计,使得ECU壳体制造工艺要求降低,从而降低ECU成本。
3.导热介质隔离在ECU电路外部,对外壳材料无腐蚀隐患,杜绝冷却介质进入ECU内部而引发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ECU冷却装置示意图;
图2,ECU冷却装置主视图;
图3,ECU冷却装置剖视图,
其中3-1剖视图,3-2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说明书可实施、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的目的,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说明书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卡尔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卡尔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9712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