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有效
申请号: | 201821320415.7 | 申请日: | 2018-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745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石磊君;陈家磊;赵含雪;周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架 发动机总成 档距 后悬 前悬 发动机悬置 布置形式 汽车纵梁 悬置支架 主体框架 本实用新型 汽车发动机 布置结构 高度落差 悬置结构 重心位置 轴向方向 变化量 传动系 传动轴 固定的 角度差 输出端 共振 异响 下沉 发动机 输出 | ||
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涉及汽车发动机悬置结构领域,其包括悬置于汽车纵梁之间的发动机总成,且发动机总成通过其两侧的悬置支架固定至主体框架上,主体框架则安装于汽车纵梁上;悬置支架包括前悬支架和后悬支架,前悬支架与后悬支架之间设置高度落差,则发动机总成保持输出端下沉的理论倾斜角度θ;在发动机总成布置的轴向方向上,前悬支架与后悬支架之间保持固定的档距S;且发动机总成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档距S之间;档距S的设定使所述倾斜角度θ的变化量保持在±0.5°内。该布置结构可以控制发动机倾角,从而控制传动轴输入输出角度差,从而减少传动系的异响、共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悬置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支架是汽车底盘中的重要零部件,其一般是将汽车车架与汽车发动机进行连接,若悬置支架不能满足强度要求,就会对发动机的定位产生偏差,对发动机整体的动力传动性能造成影响。非承载式车身的发动机悬置安装结构一般由焊接在车身左右纵梁上的悬置安装支架构成,各安装支架具体由上下扣合在一起的支架上板与支架下板组成,发动机悬置安装固定在安装支架的平面上方。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客车用发动机后悬置结构》,申请号为201220365124.6,公开了包括利用托架其主要支撑作用,在托架上设置横梁,横梁上固定后悬置支架,支架上并安装发动机。这种单支撑的悬置结构虽然能够极大程度的实现结构的紧凑排布,但是其任存在着结构配合的缺陷。首先,单一支撑形式从固定的角度出发,其不利于实现结构维稳,比如:发动机的重量加上工作中产生的振动及外部冲击力,都会对单一支撑产生严重的疲劳影响。其次,众所周知,发动机在悬置时需要设置特定的倾斜角度以满足传动输出的合理配合。但是单一支撑形式并不利于该倾斜角度的设置,尤其是结构振动下对于倾斜角度的保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解决了发动机悬置结构中,因前、后悬置位置不当而对发动机倾斜角度造成的不合理设置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包括悬置于汽车纵梁之间的发动机总成,且发动机总成通过其两侧的悬置支架固定至主体框架上,主体框架则安装于汽车纵梁上;悬置支架包括前悬支架和后悬支架,前悬支架与后悬支架之间设置高度落差,则发动机总成保持输出端下沉的理论倾斜角度θ,根据具体车型和结构要求衡量,一般理论倾斜角度θ为4~5°。
发动机总成的布置以Y、V、Z三个轴面,六个自由度的设置方式为基础。在发动机总成布置的轴向方向上,前悬支架与后悬支架之间保持固定的档距S;且发动机总成的重心位置位于所述档距S之间;档距S的设定使所述倾斜角度θ的变化量保持在±0.5°内。
优选的是,发动机总成两侧的后悬支架之间则架设有一根横梁;横梁托住发动机总成并与发动机总成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在后悬支架的末端设置了连接变速箱的后悬置软垫;且发动机总成两侧的后悬置软垫之间安装一块横板。
优选的是,所述发动机总成的两侧均设置有用于悬置支架固定的安装区;在汽车纵梁上还设有用于连接前悬支架的前悬托架;所述前悬托架与前悬支架的对接面之间还设置了前悬软垫。
优选的是,前悬支架安装于发动机总成的前段,后悬支架则安装于发动机总成的后段。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框架为刚性的固定框架;在主体框架的两个侧面为板材面;所述悬置支架通过螺栓件固定于板材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悬置布置形式,其可以控制发动机倾角,从而控制传动轴输入输出角度差,从而减少传动系的异响、共振。同时,其保证车辆在装配过程及长期使用后,减少由于软垫老化、装配误差导致的传动轴输入输出角度差加大,提高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3204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