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820456497.1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33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朋飞;韦利宁;陆毅初;刘昌乐;王永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焦烨鋆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梁 圆管梁 搭接组件 内封板 本实用新型 外加强板 整车 穿过 安全性能 扭转刚度 应力降低 优化结构 载荷传递 搭接处 连接点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包括圆管梁、大梁、大梁外加强板和大梁内封板,所述圆管梁前端穿过所述大梁内部,所述圆管梁前端穿过所述大梁外加强板并固定在所述大梁外侧,所述大梁内封板固定在所述大梁内部,所述大梁内封板底部与所述圆管梁上侧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有效优化结构载荷传递途径,有效降低圆管梁与大梁搭接处开裂风险,提高零件耐久性的同时连接点应力降低,安全性能高,提升整车扭转刚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车身中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商用车圆管梁与大梁搭接结构较为简单,如图1所示,包括大梁1′、圆管梁2′和大梁外加强板3′,所述圆管梁2′穿过大梁1′内板,所述圆管梁前端设有大梁外加强板3′进行加固,但此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大梁1′、圆管梁2′与圆管梁加强板3′搭接处强度不足:大梁1′、圆管梁2′与大梁外加强板3′通过焊点与二保焊进行连接,此处结构在承受底盘悬挂、油箱以及消声器传递的载荷情况下,结构强度不足,存在失效风险;
2、弯曲、扭转刚度不足:大梁1′和圆管梁2′通过二保焊进行连接,大梁内部无加强板作为支撑,存在刚度不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优化结构载荷传递途径,有效降低圆管梁与大梁搭接处开裂风险,提高零件耐久性的同时连接点应力降低,安全性能高,提升整车扭转刚度,提高整车的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包括圆管梁、大梁、大梁外加强板和大梁内封板,所述圆管梁前端穿过所述大梁内部,所述圆管梁前端穿过所述大梁外加强板并固定在所述大梁外侧,所述大梁内封板固定在所述大梁内部,所述大梁内封板底部与所述圆管梁上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圆管梁与大梁的搭接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大梁内封板通过翻边部固定在所述大梁内部内侧壁上。
所述翻边部包括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垂直设置在所述大梁内封板前端,所述第一翻边外侧与所述大梁前端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翻边垂直设置在所述大梁内封板后端,所述第二翻边外侧与所述大梁内后端内侧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翻边包括第一左端固定部和第一右端固定部,所述第一左端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右端固定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向后凹入的筋条,所述第一翻边左右两端外侧与所述大梁内前端左右两侧壁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左端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右端固定部固定连接,和或所述第二翻边包括第二左端固定部和第二右端固定部,所述第二左端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右端固定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向前凹入的筋条,第二翻边左右两端外侧分别与大梁内后端左右两侧分壁别通过第二右端固定部和第二左端固定部固定连接。
所述大梁内封板中间处设有向上凸起的突筋,所述突筋自大梁内封板前端向所述大梁内封板后端延伸,所述大梁内封板底部通过所述突筋下表面与所述圆管梁上侧固定连接。
所述突筋通过焊接过孔与所述圆管梁上侧塞焊连接。
所述突筋前端左右两侧均设有加强筋。
所述大梁内封板上设有漏液孔。
所述漏液孔为沉台式漏液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564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方向盘同步控制的双泵双马达转向操纵机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吸振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