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20141028.0 | 申请日: | 2018-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89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易铭燕;胡学明;何战慧;林志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地址: | 330200 江西省南昌市***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腔 软管 后腔 凹形圈 凸形圈 发动机进气系统 输气管 消音器 本实用新型 固定支架 软管连接 硬管 装配 发动机增压器 振动摩擦焊接 进气口连接 空气滤清器 降噪功能 依次连接 凹陷部 出气端 消音 汽车 发动机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高频消音器、第二软管、硬管和第三软管,第一软管远离高频消音器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连接,第三软管远离硬管的一端与发动机增压器进气口连接,高频消音器包括前腔和后腔,前腔上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用于与发动机连接,前腔和后腔上均设有凹陷部,前腔与第一软管连接,后腔与第二软管连接,前腔靠近后腔的一端设有凹形圈,后腔靠近前腔的一端设有凸形圈,凹形圈与凸形圈配合,装配时,凸形圈插入凹形圈内,凸形圈与凹形圈通过振动摩擦焊接连接。该总成具有消音降噪功能,且能够实现合理的装配。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采用该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发动机进气系统作为汽车发动机附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为发动机提供清洁、干燥、充足的空气。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寿命,从而影响整机的性能、寿命及环保性。
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通常使用空气滤清器、赫姆霍兹谐振腔、四分之一波长管等部件实现对空气的过滤和传输,但随着汽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进气系统不仅要求满足过滤、传输空气的功能,还需要对发动机的空气动力噪声起到消音降噪的作用。因此开发出具有消音降噪功能的发动机进气系统以及如何实现具有这种功能的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装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消音降噪功能的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
一种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软管、高频消音器、第二软管、硬管和第三软管,所述第一软管远离所述高频消音器的一端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三软管远离所述硬管的一端与发动机增压器进气口连接,所述高频消音器包括前腔和后腔,所述前腔上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用于与发动机连接,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上均设有凹陷部,所述前腔与所述第一软管连接,所述后腔与所述第二软管连接,所述前腔靠近所述后腔的一端设有凹形圈,所述后腔靠近所述前腔的一端设有凸形圈,所述凹形圈与所述凸形圈配合,装配时,所述凸形圈插入所述凹形圈内,所述凸形圈与所述凹形圈通过振动摩擦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在保证为发动机提供清洁、干燥、充足的空气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高频消音器能够对发动机空气动力噪声起到消音降噪的作用,在高频消音器的前腔上设置固定支架,用于与发动机连接,能够避免该总成因管路过长导致的晃动过大、与周边零部件的干涉问题,当整车在各种工况下运行时,该高频消音器与发动机一起运动,与车身、空气滤清器之间产生相对运动,通过设置的第一软管,能够隔离、消除振动,保证装配后该总成工作的稳定性,此外,高频消音器中前腔和后腔上均设有凹陷部,能够保证该总成与周边零部件之间的间隙,实现更合理的装配。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进气系统输气管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前腔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软垫和螺栓与所述发动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腔靠近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设有第一矩形凸台,所述第一软管靠近所述前腔的一端设有第一软管凹槽,所述第一矩形凸台与第一所述软管凹槽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后腔靠近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设有第二矩形凸台,所述第二软管靠近所述后腔的一端设有第二软管凹槽,所述第二矩形凸台与所述第二软管凹槽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均为空心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前腔和所述后腔分别为单独成型件。
进一步地,所述凹形圈的外边缘最高处设有第一定位标识,所述凸形圈的外边缘最高处设有第二定位标识,所述第一定位标识与所述第二定位标识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1410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