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从动轮悬挂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20046748.9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428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勇;王炜堃;李兴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06 | 分类号: | B60G3/06;B60G1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李芙蓉;冯建基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角接触轴承 推力轴承 悬挂系统 从动轮 固定板 固定轴 悬挂轴 本实用新型 固定凸台 减震装置 车辆底盘 垂直安装 固定凸 减小 占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从动轮悬挂系统及车辆,该从动轮悬挂系统包括固定板、固定凸台、固定轴、第一推力轴承、第二推力轴承、第一角接触轴承、第二角接触轴承、悬挂轴以及减震装置;该固定板垂直安装在车辆底盘上,该固定凸台安装在该固定板上,该第一角接触轴承以及该第二角接触轴承安装在该固定凸台上;该第一推力轴承、该第二推力轴承、该第一角接触轴承、该第二角接触轴承套设在该固定轴上,且该第一推力轴承、该第二推力轴承位于该第一角接触轴承与该第二角接触轴承之间;该悬挂轴的一端固定在该固定轴上该第一推力轴承与该第二推力轴承之间的位置;该减震装置固定在该悬挂轴上方。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减小悬挂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车及轮式运动机器人运动方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动轮悬挂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悬挂系统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稳地行驶。
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悬挂系统需要在垂直方向占用太多空间,无法使用在底盘较低的轮式机器人结构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动轮悬挂系统及车辆,有利于减小悬挂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占用的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从动轮悬挂系统,所述从动轮悬挂系统包括固定板、固定凸台、固定轴、第一推力轴承、第二推力轴承、第一角接触轴承、第二角接触轴承、悬挂轴以及减震装置;
所述固定板垂直安装在车辆底盘上,所述固定凸台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角接触轴承以及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安装在所述固定凸台上;
所述第一推力轴承、所述第二推力轴承、所述第一角接触轴承、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且所述第一推力轴承、所述第二推力轴承位于所述第一角接触轴承与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之间;
所述悬挂轴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一推力轴承与所述第二推力轴承之间的位置,所述悬挂轴的另一端用于与从动轮轴的一端相连;
所述减震装置固定在所述悬挂轴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固定在所述悬挂轴与所述从动轮轴连接位置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支撑板、减震垫、弹性部件、上盖、调整沉头螺柱、减震固定螺母;
其中,所述支撑板、所述减震垫、所述弹性部件、所述上盖从下至上依次套设在所述调整沉头螺柱上;
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所述悬挂轴与所述从动轮轴连接位置的上方,所述减震固定螺母螺接在所述调整沉头螺柱上,且所述减震固定螺母位于所述上盖上方;
所述从动轮悬挂系统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的悬挂上置板,所述悬挂上置板对应所述调整沉头螺柱的位置设置有通孔,且所述调整沉头螺柱贯穿所述通孔,所述减震固定螺母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上盖位于所述悬挂上置板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垫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弹性部件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为钣金支撑板。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垫为橡胶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从动轮悬挂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真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0467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