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胃内定位释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86368.5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2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史彦斌;陈娜娜;刘映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31/122;A61K31/337;A61K31/365;A61K47/36;A61K47/38;A61K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释药微丸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胃内定位释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制备胶束混悬液:将模板分子、普朗尼克F127和吐温80溶于无水乙醇,减压除去溶剂后,用壳聚糖HCl溶液复悬,冷冻干燥得胶束,将胶束加入HCl溶液中,使胶束充分分散;(2)制备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HCl溶液中,充分分散;(3)离子交联法: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和胶束混悬液混合,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一段时间,然后将上述混合混悬液缓慢滴入氯化铝水溶液,形成多孔微丸,过滤洗涤后,低温烘干,得到胃内定位释药微丸。本发明通过胃液漂浮和胃粘膜粘附作用,可有效延长药物胃滞留时间,增强药物临床疗效,减少服药次数,增加患者顺应性,且制备工艺简单,可产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胃内定位释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漂浮制剂的原理:主要根据密度差和流体动力学平衡控释系统原理设计。由于漂浮制剂的密度小于胃液密度,可长时间漂浮于胃内液体,同时不影响胃排空速率。制剂漂浮于胃内容物之上的同时,药物以预期的速度从系统中缓慢释放,胃内药物浓度波动小,对胃壁的刺激性小,药物释放完全后,残留部分从胃部排空。
生物粘附机理:粘性高分子材料与生物膜粘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目前生物粘附机理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理论。生物粘膜可分泌粘液,其主要成分为粘多糖、糖蛋白、无机盐、类脂、水等。其中,粘蛋白为最主要的成分,具有胶状、凝聚和粘合等特性。生物粘膜表面良好的润湿条件可使聚合物材料溶胀,其分子链段嵌入细胞间隙或与粘液中的粘性基团通过静电吸引力、机械嵌合、氢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疏水键等综合作用,使得聚合物与粘膜紧密结合,从而产生生物粘附现象,并可维持相当长时间。
胃部生物粘附制剂可明显延长药物在胃部的滞留时间。其具有很多优点:(1)口服给药后,它可粘附在消化道粘膜表面,从而延长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药物的作用,为开发长效制剂,尤其是每日给药一次或几日给药一次的长效制剂创造了条件。(2)对在胃肠道中溶解度较小或在小肠特定部位具有选择性吸收的药物,延缓制剂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能增加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3)生物粘附制剂与胃肠道粘膜紧密接触,不仅增加药物吸收总量,而且能提高药物的吸收速率。(4)可定位于胃肠道病变部位,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胃部双重定位技术,即结合漂浮和粘附特性的胃内定位释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在碳酸氢钠存在下,羧甲基纤维素钠与铝离子交联时可产生二氧化碳并逸出,使微丸形成孔状结构,密度小于水,漂浮于胃液之上,使微丸具有漂浮性;同时,因羧甲基纤维素钠具有良好的生物粘附性,使微丸易于粘附在胃粘膜表面。在微丸漂浮与粘附的双重作用下,其在胃内的滞留时间不受胃排空影响,从而延长药物在胃中总的释放时间,这两种特性使得本发明的药物载体能作为新型胃漂浮粘附性给药系统。另外,微丸释放的药物以胶束形式存在,利于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本发明的胃内定位释药微丸为纳米级胶束与胃内滞留制剂结合,共同发挥胃部定位释药效果。
本发明提供胃内定位释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制备胶束混悬液:将模板分子、普朗尼克F127和吐温80溶于无水乙醇,减压除去溶剂后,用壳聚糖HCl溶液复悬,冷冻干燥得胶束,将冷冻干燥胶束加入到HCl溶液中,使胶束充分分散,得到胶束混悬液;
(2)制备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加入HCl溶液中,充分分散得到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
(3)离子交联法:将步骤(2)制备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和步骤(1)制备的胶束混悬液混合,得到混合混悬液,加入碳酸氢钠搅拌一段时间,然后将上述混合混悬液缓慢滴入氯化铝水溶液,形成多孔微丸,过滤洗涤后,低温烘干,得到胃内定位释药微丸。
羧甲基纤维素钠具有粘附作用,选择其为辅料,使微丸与胃粘膜相互作用,延长胃部滞留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636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