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44200.8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4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朱文佳;郭栋梁;金龙;王小双;申建飞;骆乐乐;曹雁峰;江生;陶诗德;张宏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百诚慧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会车 预警模块 会车预警装置 车道车辆 车路协同 信息发送 预警系统 弯道 车道 道路交通安全 管控 减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及控制方法,属于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技术领域,包括:分别布置在第一车道旁的第一会车预警装置、布置在第二车道的第二会车预警装置,第一会车预警模块将第一车道车辆信息发送至第二会车预警模块进行显示,第二会车预警模块将第二车道车辆信息发送至第一会车预警模块进行显示,以提醒驾驶员对向来车情况,及时减速慢行,提高会车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管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很多省区多山,道路地势不平,路幅狭窄,弯道多,且普遍为小转弯半径,视线盲区大。司机在转弯时习惯性占用道路内侧另一车道行驶,此处会车,受盲区、车身引力、车速以及车道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若发生恶劣天气,交通事故的概率将急速上升。
目前,一般采用急转弯警告标志、凸面反光镜、减速震动标线等进行弯道会车预警,但这些设施安装复杂、维护困难,预警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恶劣天气下,预警效果将急速下降。还有基于地磁探测器、视频检测等技术进行弯道预警,但是地磁探测器已被破坏且需破路安装,视频检测受恶劣天气(大雾、大雨、冰雪、大风等)影响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及控制方法,以提高弯道会车的安全性。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包括:分别布置在第一车道旁的第一会车预警装置、布置在第二车道的第二会车预警装置,第一车道和第二车道为弯道对向车道,第一会车预警装置包括第一车辆检测模块、第一数据延长传输模块、第一控制模块以及第一预警模块,第二会车预警装置包括第二车辆检测模块、第二数据延长传输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以及第二预警模块;
第一车辆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车道的车辆信息,第一车辆检测模块通过第一数据延长传输模块与第二控制模块连接,第二控制模块将第一车道的车辆信息发送至第二预警模块进行显示;
第二车辆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车道的车辆信息,第二车辆检测模块通过第二数据延长传输模块与第一控制模块连接,第一控制模块将第二车道的车辆信息发送至第一预警模块进行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警模块包括用于显示对向车道车辆信息的第一文字预警设备和用于语音播报对向车道车辆信息的第一声光预警设备,第一文字预警设备和第一声光预警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第二预警模块包括用于显示对向车道车辆信息的第二文字预警设备和用于语音播报对向车道车辆信息的第二声光预警设备,第二文字预警设备和第二声光预警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文字预警设备和第二文字预警设备均为显示屏,所述第一声光预警设备和第二声光预警设备均包括警示灯和语音柱。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辆检测模块和第二车辆检测模块均为雷达检测器,所述第一数据延长传输模块和第二数据延长传输模块均为数字光端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会车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车道上车辆的行驶距离信息的第一距离传感器,第二会车装置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车道上车辆的行驶距离信息的第二距离传感器;
第一距离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数据延长传输模块连接,第二距离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数据延长传输模块连接。
另一方面,采用一种车路协同弯道会车预警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车辆检测模块检测第一车道上车辆的速度信息、流量信息,并通过第一数据延长传输模块发送至第二控制模块;
第二控制模块对第一车道上车辆的速度信息、流量信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发送至第二预警模块以使第二预警模块对第一车道上车辆的信息进行预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百诚慧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百诚慧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42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