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体接触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和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9312.6 | 申请日: | 2018-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0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31 |
发明(设计)人: | 顾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微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1/768;H01L21/683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75 | 代理人: | 陶金龙;张磊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半导体器件 结构 形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体接触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和形成方法,使用常规半导体衬底,利用背面介质层和前沟槽隔离完全包围NMOS和PMOS器件,实现器件之间完全的介质隔离;通过背面N+注入和P+注入、沟槽接触孔和背面接触孔、背面金属层之间的电学连接,实现NMOS的P阱体区接地,PMOS的N阱体区接电源,减小了体接触的串联电阻,避免了常规绝缘体上器件的浮体效应;器件中产生的热量可通过背面接触孔和背面金属层快速导出,避免了自加热效应,防止了器件性能的劣化;通过版图设计,使前沟槽隔离中的沟槽接触孔和背面接触孔实现电学连接,无需使用额外的有源区来实现接地或接电源,从而节约了版图面积,增加了器件集成的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带体接触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和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产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按部就班地进行晶体管尺寸的缩小、晶体管密度的提高和性能的提升。然而,随着平面结构的体硅晶体管器件尺寸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也越来越接近于它的终结;因此,一些被称为“非经典CMOS”的半导体器件新结构被提出。这些技术包括FinFET、碳纳米管和绝缘体上硅(silicon oninsulator,SOI)等。通过这些新结构可以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进一步提升。
其中,绝缘体上的半导体器件由于其工艺简单和性能优越引起了广泛关注。绝缘体上的半导体是一种将器件制作在绝缘层上而非传统硅衬底上,从而实现单个晶体管的全介质隔离的技术。相比传统的平面体硅工艺,绝缘体上的半导体器件技术具有高速、低功耗和集成度高的优势。
随着CMOS工艺进入深亚微米阶段,为了得到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器件,SOI,SiGeOIGeOI等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体硅器件相比较,独立的绝缘埋氧层把器件与衬底隔开,实现单个晶体管的全介质隔离,消除了衬底对器件的影响(即体效应),从根本上消除体硅CMOS器件的闩锁(Latch-Up),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体硅器件的寄生效应,充分发挥了硅集成技术的潜力,大大提高了电路的性能,工作性能接近于理想器件。无论是在器件的尺寸减小还是在射频亦或是在低压、低功耗等应用方面都表明它将是未来SOC的主要技术,利用绝缘体上半导体技术,可以实现逻辑电路、模拟电路、RF电路在很小的互扰情况下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研究和开发高速度、低功耗、高集成度及高可靠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重要技术。
但由于绝缘体上的半导体器件全隔离的器件结构,也同时引起了部分器件参数性能的劣化。
如图1所示,其为传统非全耗尽绝缘体上硅器件的截面图。通常SOI硅片通过SIMOX或SMART CUT技术进行加工,最终形成衬底硅片10、二氧化硅绝缘介质11和器件硅层12的三层结构;然后再在器件硅层12中进行CMOS(即NMOS和PMOS)器件的制造,最后进行接触孔13和后道金属互连15制作,形成电路结构。由于NMOS和PMOS管被沟槽隔离16和二氧化碳介质层12包围,因此实现了器件和器件之间的全隔离。但由于器件被全隔离,图1中的NMOS和PMOS的体区(包括NMOS的P阱体区体区和PMOS的N阱体区体区)14就无法和电源或地形成有效连接,形成所谓的浮体效应。虽然可以通过器件版图对浮体效应进行改善,但由于体区14电阻较大,当体接触区离开沟道区较远时浮体效应还是会表现出来,从而造成MOS管输出曲线的异常。并且,额外的体区引出占用了版图面积,造成器件尺寸的增加,降低了集成度。同时,体区14下方的二氧化硅12导热性较差,器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无法导出,造成了器件的自加热效应,使得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器件性能劣化。此外,SOI等硅片的制备工艺复杂,制造成本远高于常规的硅片。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半导体器件,可以使用较低成本的半导体衬底进行制造,特殊的绝缘体上半导体衬底,同时可以实现有效的体区引出而且不占用版图面积,并且可避免绝缘体上半导体器件的浮体效应和自加热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带体接触的半导体器件结构和形成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微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微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93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电路及离散式锥形内连线
- 下一篇:一种具有过桥导电层的功率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