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池板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10513.1 | 申请日: | 201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13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33;H01M10/635;H01M10/653;H01M10/6554;H01M10/6563;H01M10/6564;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诺创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8 | 代理人: | 任万玲 |
地址: | 20170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池板 冷却系统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冷却装置(1)、第二冷却装置(2)、多个冷却支路(3)、以及控制器,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中设置有用于电池模组(5)散热的液冷冷板(4),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的出液口与干路分流阀(6)的进液口连通,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进液口依次设置有支路分流阀(7)及支路流量阀(8),所述干路分流阀(6)的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的出液口与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所述支路分流阀(7)的进液口连通,所述干路分流阀(6)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2)的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1)的进液口连通,其中: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干路分流阀(6)、每个所述冷却支路的支路分流阀(7)、以及每个所述冷却支路的支路流量阀(8),其中:
所述控制器根据每个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温度、每个所述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每个所述液冷冷板(4)的流量,控制每个所述冷却支路的支路分流阀(7)和支路流量阀(8);
所述控制器根据第一冷却装置(1)的出口温度、第二冷却装置(2)的出口温度、以及每个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控制所述干路分流阀(6)的分流比例;
所述根据所述电池模组的电芯温度、每个所述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每个所述液冷冷板(4)的流量,控制每个所述冷却支路的支路分流阀(7)和支路流量阀(8),具体包括:
对液冷冷板(4)的散热功率q散与液冷冷板(4)的入口流量V、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Tinlet进行对应标定,得到与不同的q散对应的(V,Tinlet)对;
以固定采集频率对每个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温度进行采样,得到单位时间温度变化量,根据关系式q生=m电芯ΔT电芯求得每个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生热率q生,其中c为冷却液比热容,m电芯为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质量,ΔT电芯为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的单位时间温度变化量;
令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目标散热功率为每个冷却支路(3)所冷却的电池模组的电芯生热率q生,确定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目标散热功率对应的(V,Tinlet)对,设定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的入口流量目标V目标为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目标散热功率对应的V值,设定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目标T目标为每个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目标散热功率对应的Tinlet值;
动态调节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支路分流阀(7)直至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的入口温度等于T目标,动态调节每个所述冷却支路的支路流量阀(8)直至每个所述冷却支路(3)的液冷冷板(4)的入口流量等于V目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冷板(4)包括基板(41)、以及覆盖所述基板(41)用于与所述电池模组接触的盖板(42),所述基板(41)与所述盖板(42)所形成的空间内容置有冷却液流道(43),所述冷却液流道(43)的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冷却支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电池板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41)为铝材,所述盖板(42)为铜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105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力存储系统的电池状态估计控制逻辑和架构
- 下一篇:组合型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