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任务自动规划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01582.6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3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同非;史小斌;连豪;孙藏安;孟宁;任哲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88 | 分类号: | G01S13/88;G06F17/5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刘新琼 |
地址: | 710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雷达 侦察 任务规划 实时态势 自动规划 告警 动态调整 目标识别 人工干预 任务执行 作战方式 操作手 多目标 自适应 跟踪 作战 感知 搜索 战场 分配 威胁 武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任务自动规划方法,根据目标实时威胁度的变化,动态调整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方式的任务规划技术,实现多功能侦察雷达根据战场实时态势自适应地选择搜索、TWS跟踪、TAS跟踪、目标识别、危险告警和武器分配等工作任务,提高多功能侦察雷达多目标、多任务执行能力,减少操作手人工干预程度,增强其在实战中的实时态势感知和任务规划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相控阵雷达资源管理技术领域,涉及雷达目标实时威胁度评估和雷达时间/能量资源优化分配技术的结合,具体提供了一种根据目标实时威胁度变化动态调整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方式的任务规划技术。本发明可实现多功能侦察雷达自适应地选择搜索、TWS跟踪、TAS跟踪、目标识别、危险告警和武器分配等工作任务,提高多功能侦察雷达多目标、多任务执行能力,减少操作手人工干预程度,增强其战场实时态势感知能力和智能化工作水平。
背景技术
任务规划技术是相控阵雷达资源管理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于确定雷达任务工作方式的优先级上,关于相控阵雷达任务工作方式优先级的确立主要有四类方法:(1)预先制定法,如R.A.Baugh给出的经验法则法;(2)网络加权法,即将目标的属性量化后进行一定的加权合成任务的优先次序;(3)模糊推理法,即任务的优先级依据决策树和模糊规则提出;(4)部分排序集法,即将任务之间的排序关系组成网格,以网格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弧来决定任务的相对优先级。对于具有地面低空目标探测、跟踪、识别以及炮位侦察校射等多种任务的多功能侦察雷达,以上方法均没有考虑目标实时威胁度对任务优先级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难以根据战场实时态势自动调整和规划多功能侦察雷达的作战任务。
目标威胁度是指敌方来袭目标对我方保护对象的攻击可能性及潜在的毁伤程度。合理的目标威胁度评估可以为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提供高可信度依据,有效缩短指挥员态势感知和策略制定的时间,提高作战效率和质量。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三十年的研究,目标威胁评估技术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用于解决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威胁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多属性决策法、贝叶斯网络推理法以及灰关联法等。其中,多属性决策法把影响威胁程度的定性或定量的多个目标属性值进行量化处理,再结合权值矢量与某种组合法则计算得到目标的综合评价值。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运算量小和易于工程实现等特点,适用于多功能侦察雷达进行地面低空一体化侦察时对敌方目标进行实时和高可信度的威胁度评估。
目前,多功能侦察雷达通常按照固定模板执行作战任务,一般流程为:侦察→TWS跟踪→TAS跟踪→目标识别→打击预警。作战任务之间的切换时机需要操作手根据经验进行人工判断。这种固定任务模板和人工决定任务切换时机的方法在执行复杂作战任务时,难以根据战场实时态势动态的调整和规划作战任务,及时响应瞬息万变的作战形势,造成雷达空时资源浪费和侦察效率低下,并导致战情延误。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任务自动规划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侦察雷达作战任务自动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雷达开机后,进行定位定向和工作参数装订,随后进入工作状态,对地面和低空范围进行一体化侦察;
步骤2:当雷达侦察到目标后,按照基于DBSCAN聚类和迭代RANSAC模型的航迹起始算法,由数据处理系统对目标自动启动TWS跟踪,并得到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高度和径向速度;若雷达未侦察到目标,则返回步骤1,继续进行地面低空侦察;
步骤3:将目标相对于雷达的距离、高度和径向速度转化为目标相对于防御目标的相对距离和面向速度;
步骤4:利用目标相对于防御区的距离、面向速度及其RCS测量信息,计算得到目标相对于防御区的实时威胁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15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