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91119.8 | 申请日: | 2018-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04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曹廷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廷云 |
主分类号: | F16H57/08 | 分类号: | F16H57/08;F16H57/037;F16H57/023;F03B13/00;F03D15/00 |
代理公司: | 贵州省遵义科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5 | 代理人: | 王妙德 |
地址: | 56312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能量 能量转换 动力机械 动力输出 动力输入 转换效率 机械动力传递 差速器外壳 新能源车辆 行星轮支架 电动车辆 燃油车辆 续行能力 传统的 高效率 转换 套接 补救 新能源 倍增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动力输入部分与动力输出部分,其动力输入部分通过其行星轮支架组与动力输出部分的不等式差速器外壳套接成一体。它置于动力机械上能使动力机械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置于燃油车辆上其动力可以倍增,置于电动车辆上可以补救新能源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使新能源车辆获得更佳效果,增加续行能力,降低成本,其效率比传统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可提升30%以上,使总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达到近100%,从而实现机械动力传递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换,有利于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动力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使用的机械,其传递动力转换能量时,由于受机械摩擦阻力因素影响,机械运转时易发热,且负载消耗大,一般传递和转换的机械效率仅为65%左右,其余机械的能量均被损耗,故能源浪费大,尤其在电动车辆上传递和转换能量时,其电池易损率更高,高原地带行驶的电动车动力极差,且使用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综上所述的机械动力转换能量时存在着能量被损耗和电动车辆驱动力极差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一种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
本发明的原理,是依据高处向低处流动的水位差自然产生的水能,空气由自然温度高的地带向温度低的地带移动的温差自然产生的风能,常规使用的发电机在外力驱动运行时产生电能的范例,将本发明的装置置于常规使用的机械当中,作用于动力传递及机械能量的转换,其效率比传统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可提升30%以上,使总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达到近100%,从而实现机械动力传递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换。
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包动动力输入部分与动力输出部分。动力输入部分包括有太阳轮固定轴、太阳轮、行星轮、行星轮支架组构成。行星轮支架组包括有行星轮固定轴、行星轮上支架、行星轮下支架。
动力输出部分包括有不等式差速器、大行星输出轮轴构成。不等式差速器由不等式差速器外壳、小行星输入轮与两组相对应的大行星推动轮、大行星输出轮构成。
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的动力输入部分通过其行星轮支架组与动力输出部分的不等式差速器外壳套接成一体。
行星轮支架组由至少三组行星轮固定轴依次穿入行星轮上支架、行星轮、行星轮下支架的孔内紧固成一体。
行星轮支架组上设置有内外齿圈,内外齿圈的内齿与外齿分别与行星轮、动力输入轮啮接,动力输入轮置于动力输入轮轴上。
行星轮支架组内设置的太阳轮固定轴依次穿入太阳轮、小行星输入轮的孔内紧固成一体,太阳轮与行星轮啮接。
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其动力输出部分的小行星输入轮与大行星推动轮啮接,大行星推动轮通过大行星推动轮轴紧固于不等式差速器外壳上,大行星推动轮与大行星输出轮啮接,大行星输出轮置于大行星输出轮轴上。
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置于动力机械上能使动力机械实现高效的能量转换,置于燃油车辆上其动力可以倍增,置于电动车辆上可以补救新能源存在的弱点和缺陷,使新能源车辆获得更佳效果,增加续行能力,降低成本,其效率比传统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可提升30%以上,使总的机械能量转换效率达到近100%,从而实现机械动力传递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换,有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系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系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的内外齿圈与行星轮、太阳轮组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发明的转换机械能量高效提升动力的装置的部件装配流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廷云,未经曹廷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1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冷却回路系统
- 下一篇:挡位感测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