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侧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67538.0 | 申请日: | 2018-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5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小盐直纪;真锅达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孙德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采用该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有效地在车辆前侧的侧部吸收自前方施加的负荷。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100)的结构具有侧车架(110),该侧车架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搭载室(102)的侧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该车身侧部构造还具有:车身构造构件(120),其从侧车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及下围梁(130),其在侧车架的下方固定于车身构造构件并向后方延伸,且与悬挂车架(104)连接,下围梁具有:前侧部(132),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部(134),其形成为从前侧部的后端起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下方延伸的倾斜状;及后侧部(136),其从倾斜部的后端起向车辆后方延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身的前部构造,其具有:副车架;及前纵梁,其借助纵向固定支架(日文:マウントサイドブラケット)与副车架相连结。专利文献1所述的前纵梁具有前方部分和后方部分。而且,在自前方受到预定的第一轴向负荷时,该前纵梁的前方部分产生压缩变形,在自前方受到大于第一轴向负荷的预定的第二轴向负荷时,该前纵梁的后方部分产生弯曲变形。采用专利文献1,能够谋求有效的吸收能量,并且,能够分两个阶段来吸收能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3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配置在前纵梁的下方的副车架的设置目的在于:强制使前纵梁的后方部分产生弯曲变形。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未对副车架的负荷吸收性能方面有任何考虑。因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还存在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采用该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有效地在车辆前侧中的侧部吸收自前方施加的负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代表性结构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搭载室的侧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该车身侧部构造还具有:车身构造构件,其从侧车架的前端起向下方延伸;及下围梁,其在侧车架的下方固定于车身构造构件并向后方延伸,且与悬挂车架连接,下围梁具有:前侧部,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部,其形成为从前侧部的后端起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下方延伸的倾斜状;及后侧部,其从倾斜部的后端起向车辆后方延伸。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另一结构具有侧车架,该侧车架在位于车辆前部的动力单元搭载室的侧方沿前后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该车身侧部构造还具有:车身构造构件,其从侧车架的前端起向下方延伸;及下围梁,其在侧车架的下方固定于车身构造构件并向后方延伸,且与悬挂车架连接,下围梁具有:前侧部,其沿前后方向延伸;倾斜部,其从前侧部的后端起越朝向车辆后方延伸越向车辆外侧倾斜或者向车辆内侧倾斜;及后侧部,其从倾斜部的后端朝向车辆后方延伸。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采用该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有效地在车辆前侧中的侧部吸收自前方施加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图。
图2是图1中的车身侧部构造中的下围梁及其附近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说明下围梁(日文:エプロンロアメンバ)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4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图。
图5是说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侧部构造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75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迹线绘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下一篇:车身的底板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