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作物用固体菌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5615.3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2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胡剑锋;胡娟红;俞冬冬;沈学锋;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N11/10;C12N11/084;C12N11/087;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郭朝引 |
地址: | 313200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作物 固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菌肥菌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作物用固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肥料磨成细粉;2)将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溶于水中充分溶解,在所得混合液中加入CaCO3;随后滴入交联剂中,固化形成凝胶球;3)将凝胶球用酸性溶液清洗,得到多孔凝胶材料;4)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接枝于多孔凝胶材料表面;5)将摩西球囊霉菌菌液和所得多孔凝胶材料混合培养,得到固体凝胶菌剂。本发明以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多孔凝胶材料为载体,多孔凝胶材料中的孔壁内包覆有肥料细粉,在孔壁的表面吸附有大量的摩西球囊霉菌,材料均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不会残留土壤中,绿色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菌肥菌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作物用固体菌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世界上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作物之一,它的产量与世界粮食安全密切相关。全球有一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是典型的菌根作物,被丛植菌根侵染的水稻具有良好的水分、养分等状况,与未接种丛植菌根的水稻相比表现出较好的生长优势与抗性。因此,借助丛植菌根来提高水稻产量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科学研究。菌根—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形成的互惠共生体,是自然界最为普遍存在的共生形式之一,90%以上陆生植物都具有菌根。丛枝菌根真菌是分布最为广泛的菌根真菌丛枝菌根是严格共生的真菌,当其侵染宿主植株根系后,宿主植株会将光合作用产生的碳运输给丛枝菌根作为碳源,真菌会反馈给宿主水分与矿质营养等作为回报。所以菌根共生体的形成是能量与营养交流的过程,其中碳、氮的代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丛枝菌根不仅能增加宿主植株对磷、氮、硫以及微量元素,如铜和锌的吸收,而且能够增强宿主植株的抗逆性,如低温、干旱、盐碱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物菌肥和化学肥料由于一次施肥无法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往往需要多次施肥,化学肥料的肥料利用率低下,对环境也会产生污染。而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将生物菌肥和化学肥料同时负载与一个载体中,且不相互影响的技术手段很难找寻,因此,研究出一种科学施肥的载体,增加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和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是肥料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专利局于2012年7月4日公开了基于丛枝菌根真菌的复合型水稻专用生物肥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的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2718599B,该发明为了解决目前水稻在不能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难以有效形成共生,致使水稻不能从丛枝菌根菌-作共生系统获得矿质营养的问题。采用了如下方法:定殖强化物的制备;丛枝菌根真菌菌剂的预处理;将处理好的丛枝菌根真菌菌剂、水稻壮秧剂和定殖强化物混匀。该发明使水稻在秧期能够建立高侵染率、性能稳定的丛枝菌根菌-作共生系统,持续为水稻提供矿质营养,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但该发明只是将菌剂与水稻壮秧剂和定殖强化物等混合,施肥时为了满足水稻对生物菌肥和化肥两者的需求,需要多次分别施肥,增加了施肥的次数,也增加了农业生产中人力与物力的消耗,并且,施肥后肥料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增加了施肥成本,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研究出一种科学施肥的载体,增加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使用量和施肥次数,节省劳动力,减少对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是肥料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使用量较高,施肥次数多,肥料及人力物力浪费严重,无法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需要不同肥料,且无法满足同时负载生物菌肥与化学肥料,且不相互影响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内层为置于多孔凝胶内,外层吸附有生物菌肥的固体菌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作物用固体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肥料烘干,研磨成细粉;
(2)将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溶于去离子水中,放置5-7h至充分溶解,得到混合液;
(3)将摩西球囊霉菌菌株放入培养基中静置培养,得到菌液;
(4)搅拌状态下在所得混合液中加入步骤(1)的肥料细粉和CaCO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56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