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66855.8 | 申请日: | 2018-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7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辛成男;杨峰;李岩;田洪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面 碰撞 机构 具有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及车辆,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和前围支撑结构,所述第一传力梁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的第一侧边的外侧;所述前围支撑结构沿着前围板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一端连接在所述流水槽的第二侧边的外侧,另一端与A柱下段和前围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连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前纵梁和流水槽间设置第一传力梁,在车辆的前舱增加了新的传力路径,有效提高车辆前舱的整体刚度,碰撞性能更好,前围支撑结构的设置,可加强前围板的强度的同时,有效将碰撞能量传递到车身侧围或车身后部,有效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汽车白车身的刚度及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车辆前舱的传力结构主要由防撞梁、机舱纵梁及上边梁组成,在碰撞发生时,仅通过机舱纵梁以及上边梁两条传力路径将力向后传递,传力路径比较单一,同时由于机舱纵梁截面以及上边梁截面的尺寸大小受整车设计限制,所以不能很好的将碰撞力传递至车身后部,故导致机舱纵梁及上边梁变形较大,从而引发车辆前围板变形较大,对乘员腿部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和车辆,该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增加了新的传力路径,有效提高车辆前舱的整体刚度,碰撞性能更好,可以使车辆前舱承受更多的碰撞能量,有效减少前围板的变形量,提升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和前围支撑结构,所述第一传力梁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的第一侧边的外侧;所述前围支撑结构沿着前围板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一端连接在所述流水槽的第二侧边的外侧,另一端与A柱下段和前围加强板中的至少一者连接。
可选地,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力梁,所述第二传力梁设置在所述流水槽内,所述第二传力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位置的内侧,所述第二传力梁的另一端向后延伸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的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位置的内侧。
本公开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第二种正面碰撞传力机构,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包括第一传力梁,所述第一传力梁的一端设置在车辆的前纵梁上,另一端斜向上延伸连接在流水槽的第一侧边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前围支撑结构,所述前围支撑结构沿着前围板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所述前围支撑结构设置为“人”字型,所述前围支撑结构的第一端与所述流水槽的第二侧边的外侧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的第二端与前围加强板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的第三端与A柱下段连接。
可选地,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第二传力梁,所述第二传力梁设置在所述流水槽内,所述第二传力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设置所述第一传力梁位置的内侧,所述第二传力梁的另一端向后延伸连接在所述第二侧边的连接所述前围支撑结构的所述第一端位置的内侧。
可选地,所述前围支撑结构包括沿所述第一端延伸的第一传导部,沿所述第二端延伸的第二传导部,沿所述第三端延伸的第三传导部,所述第一传导部沿Z向按照前围板的延伸方向贴合设计所述第二传导部与所述第一传导部间呈钝角,所述第三传导部与所述第一传导部间呈钝角,所述第一传导部、所述第二传导部及所述第三传导部相交且不在同一平面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传力梁设置为弧形,所述第一传力梁和所述第二传力梁的横截面设置为“十”字形。
可选地,所述正面碰撞传力机构还包括一体成型的安装座和连接件,所述安装座包括呈“T”字型设置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前纵梁,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且向上延伸与所述第一传力梁连接,所述第一传力梁和车辆的上边梁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68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