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912673.2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498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9 |
发明(设计)人: | 肖春芳;王甄;张等宏;沈艳芬;高剑华;张远学;闫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18 | 分类号: | C12Q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舒畅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施***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铃薯 晚疫病 生理 鉴定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植物抗病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中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设置病圃田;(b)将马铃薯寄主材料在培养基上培养,再进行水培,形成水培苗;(c)将水培苗移栽至步骤(a)中的病圃田;(d)对步骤(c)中的马铃薯进行病害调查,记录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类型。本发明选用自然病圃开展实验研究,兼顾了科学有效和环境友好的优点,整个实验过程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可行,将实验后半部分移至大田进行鉴定,实验效果更为显著,缩短了实验时长,同时提高了实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抗病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引起的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遇到合适的温湿度病害得以快速蔓延。病原菌通常以无性繁殖方式繁殖;当两种交配型菌株(A1和A2)同时存在时,也通过有性生殖器官卵孢子而繁殖。随着A2交配型的迁移,出现了很多毒力更强的生理小种,增强了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的抗病性,加重了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地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化并趋于复杂化,且在不同马铃薯主产区出现的概率和种类有所差异。为了鉴别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目前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划分,采用一套分别具有R0、R1、R2、R3、R4、R5、R6、R7、R8、R9、R10和R11的12个标准鉴别寄主进行活体鉴定,根据晚疫病菌在以上鉴别寄主上的反应来确定生理小种。在鉴定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实验过程中,马铃薯晚疫病菌通过病样采样后进行分离纯化培养所得,鉴别寄主通常以脱毒组培苗室内培养1-3个月后才能进行剪叶,且每次实验需设置3-5次重复,并保证实验无污染,现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技术具有以下缺点:鉴定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工作量较大,耗时较长。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该方法利用自然病圃开展实验,操作简单可行,缩短实验时长,实验效果更为显著。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如上所述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在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设置病圃田;
(b)将马铃薯寄主材料在培养基上培养,再进行水培,形成水培苗;
(c)将水培苗移栽至步骤(a)中的病圃田;
(d)对步骤(c)中的马铃薯进行病害调查,记录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类型。
优选地,所述步骤(a)中的病圃田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或高发的代表性田块。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马铃薯寄主材料共12种,分别为R0、R1、R2、R3、R4、R5、R6、R7、R8、R9、R10和R11。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为MS培养基。
优选地,培养基温度为22-28℃。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3-5叶期后再移至水培室。
优选地,所述步骤(b)中,水培时间为10-15天;
优选地,所述步骤(c)中,每个鉴别寄主的水培苗移栽7-10株。
优选地,所述步骤(d)中,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类型是以R0发病为对照,某种R鉴别寄主发病对应某种r病菌小种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未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126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