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96780.3 | 申请日: | 2018-07-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72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宇;何煜波;李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民族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1C3/02 | 分类号: | D01C3/02 |
| 代理公司: | 大连智高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5 | 代理人: | 祝诗洋 |
| 地址: | 1166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发酵 柞蚕 脱胶 装置 | ||
一种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装置,包括作为发酵容器的水泥池、用于装载柞蚕茧壳的不锈钢网栏、加热水箱及连接管道,加热水箱通过水管与水泥池连接,在水泥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在水泥池侧壁上设有用于注入发酵液的发酵液进水口和发酵液出水口,在水泥池外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曝气装置的高压风源的鼓风管道。本发明的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装置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蛋白酶降解丝胶蛋白,柞蚕茧的脱胶效果好。装置设计巧妙,可以保持恒温发酵脱胶,使其加热与保温的质量得到保证。本发明提供的脱胶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脱胶效率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柞蚕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的装置。
背景技术
柞蚕,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是我国特有的天然丝织品和绢纺原料之一。由于柞蚕丝具有独特的光泽,使其纺织品显现出天然华贵之风格,且体感舒适自然,深受消费者喜爱。
柞蚕茧的茧层中除含84~85%的不溶于水的纤维状丝素蛋白质和12.10~12.06%的水溶性球状丝胶蛋白外,还含有3~5%非蛋白物质,主要是无机盐、油脂、蜡质和少量单宁、色素、糖类等。包围在丝素外围的丝胶层形状不规则,与丝素结合得非常坚牢,而非蛋白物质与丝胶合成难溶物,严重妨碍水对茧层的渗透,也使丝胶难以在水中膨润和溶解,造成柞蚕茧解舒困难。
目前的柞蚕茧脱胶技术有传统的碱法脱胶和酶法脱胶,但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传统的碱法脱胶通常采用碳酸钠煮沸脱胶方法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酶法脱胶方法大量使用酶,导致成本高。
发明内容
为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保且节省酶的用量的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的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微生物发酵柞蚕茧脱胶的装置,包括作为发酵容器的水泥池、用于装载柞蚕茧壳的不锈钢网栏、加热水箱及连接管道,加热水箱通过水管与水泥池连接,在水泥池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在水泥池侧壁上设有用于注入发酵液的发酵液进水口和发酵液出水口,在水泥池外壁上设有用于连接曝气装置的高压风源的鼓风管道。
进一步的,所述水泥池内设有保温层,保温层紧贴水泥池内壁。所述保温层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质填充,如稻谷或稻草,这类材质热传导较困难,很好地避免了发酵容器内的热量往外导出,大大提高了热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的,在水泥池内,沿保温层内壁盘绕设有第一恒温水管,第一恒温水管一端与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恒温水管与第二恒温水管接近水泥池底所接触部分是相通的,使进水口与第一恒温水管、第二恒温水管同时相连。且可以在发酵完成后,在循环泵作用下将水重新运送回加热水箱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恒温水管呈“S”型铺设与水泥池底部。
进一步的,在水泥池内的保温层内壁上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水泥池侧壁上设置的温度显示屏相连。
在加热水箱与进水口连接的水管上设有出口阀门,在加热水箱与出水口连接的水管上设有进口阀门。
在加热水箱与出水口连接的水管上设有循环泵。流经出水口的水在两个循环泵的作用下,将水输送回加热水箱。
进一步的,在加热水箱内设有电加热器,电加热器与加热水箱外部控制电源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装置,均匀的分布在所述水泥池底部。曝气装置的设计可使空气均匀的进入发酵池内,通过气泡搅拌发酵液,使发酵液充分均匀的渗透入蚕茧壳中,有利于微生物发酵脱胶的进行。曝气头的个数可根据发酵池的尺寸,选择合适的曝气头个数,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共设有21个曝气头。
进一步的,所述的水泥池盖设在水泥池上方,在发酵液达到发酵温度时水泥池盖盖在水泥池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民族大学,未经大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967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