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减震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765676.8 | 申请日: | 2018-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2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辛县祥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3 | 分类号: | F16F15/023;F16F15/073;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700 安徽省亳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减震 缓冲机构 减震机构 钢板弹簧 连接杆 焊接 减震 新能源汽车 液压伸缩杆 承重机构 拉伸弹簧 传动方向 弹性连接 减震效果 避震器 拐角处 连接管 中心处 底端 轮毂 支杆 冲击力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减震机构,包括后减震机构,所述后减震机构由承重机构、缓冲机构和减震机构组成,所述承重机构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杆焊接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由两个钢板弹簧和液压伸缩杆组成,所述两个钢板弹簧之间中心处通过液压伸缩杆焊接,所述两个钢板弹簧之间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拉伸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缓冲机构的底端通过第二连接杆焊接有减震机构。本发明中,后减震机构底部设置有减震机构,该减震机构通过轮毂连接管与支杆之间通过减震连接杆改变力的传动方向,从而使得在受到冲击力时,将同时使用避震器和拉伸弹簧进行减震,减震效果大大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减震机构。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悬架中与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减震器,为衰减震动,汽车悬架系统中采用减震器多是液力减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受震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
然而现有的汽车减震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现有的减震器单纯的使用液力减震器,减震效果差;其次,现有的在面对不同大小的冲击力时,减震力度基本一致,大大降低了乘客的舒适度;最后,现有的减震能够承受的冲击力上限较低,往往受到较大冲击后,减震装置的作用有限,并不能够很好进行减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减震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后减震机构,包括后减震机构,所述后减震机构由承重机构、缓冲机构和减震机构组成,所述承重机构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杆焊接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由两个钢板弹簧和液压伸缩杆组成,所述两个钢板弹簧之间中心处通过液压伸缩杆焊接,所述两个钢板弹簧之间四个拐角处均通过拉伸弹簧弹性连接,所述缓冲机构的底端通过第二连接杆焊接有减震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承重机构由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组成,所述第二连接板的顶部中心处通过伸缩杆与底盘连接板焊接,所述第二连接板顶部两端均通过第一避震器与底盘连接板焊接,所述伸缩杆上通过滑套与第一连接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的两端均通过第二避震器与底盘连接板焊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减震机构由轮毂连接管和减震连接杆组成,所述轮毂连接管内部套接有轮毂柱,所述轮毂连接管和连接杆之间套设有滑动套,且轮毂连接管和连接杆的相对端连接有拉伸弹簧,其中,拉伸弹簧位于滑动套的内部,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轮毂连接管的顶部通过第三避震器与第二连接板焊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横截面呈H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横截面呈U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滑动套通过轮毂连接管和减震连接杆上开设的滑槽滑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减震连接杆的横截面呈L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辛县祥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利辛县祥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656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