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810690890.1 | 申请日: | 2018-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54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彭成;熊亮;蒲忠慧;谢晓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7/16 | 分类号: | C07D207/16;A61K31/401;A61P25/06 |
代理公司: | 成都高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2 | 代理人: | 李高峡;张娟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碱 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合物,其中,R1、R2分别独立的选自H、C1~C6的烷基。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实验结果说明,本发明化合物可改善利血平化低5‑HT偏头痛模型小鼠的状况,提高脑组织5‑HT、5‑HIAA、ET和血浆5‑HT、5‑HIAA水平,降低血浆中CGRP含量,从而发挥治疗偏头痛的药效作用,为偏头痛临床用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为川芎相关新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偏头痛是一种间断性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尤其对中轻年女性危害较大。2001年,WHO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严重精神病和四肢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当今快节奏生活模式的不断加快,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偏头痛防治药物的探索已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西药治疗尽管取得一定疗效,但存在远期疗效不肯定、毒副作用、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的新型预防偏头痛的药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便于控制复发,使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川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藁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具有活血祛瘀、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之功效,被誉为“头痛要药”,临床作为治疗头痛的首选药,在古今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根据现代研究,川芎中主要含有挥发油、酚酸、生物碱、多糖类等成分,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挥发油、酚酸和生物碱类:
(1)挥发油:主要包括烷基苯肽、羟基苯肽以及苯肽二聚体等。研究表明,川芎中的烷基苯肽具有光和热不稳定性,遇光易聚合为苯肽二聚体,受热则易转化为羟基苯肽。现代研究表明川芎苯肽类成分具有抗惊厥、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心脏功能、防止脑缺血症、镇静和催眠等功效。
(2)酚酸类:川芎中尤其以阿魏酸和绿原酸为代表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以及防治冠心病等多种药理活性。
(3)生物碱类:主要包括川芎嗪、三甲胺、黑麦碱、胆碱、腺苷、腺嘌呤、尿嘧啶等。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川芎嗪,表明川芎嗪具有治疗偏头痛、神经保护、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抗门静脉高血压及保肝作用。其疗效显著,在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系统、循环系统及其其它系统相关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川芎的物质基础不断深入,对其活性成分的研究也迅速开展。“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反映其传统功效与抗偏头痛密切相关,但目前针对此类成分的研究甚少,未能很好地阐明川芎的药效物质基础,严重影响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因此,从川芎中获得的抗偏头痛的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治疗头痛作用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溶剂合物:
其中,R1、R2分别独立的选自H、C1~C6的烷基。
进一步地,所述式I化合物具有式Ⅱ所示的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取川芎干燥饮片,加入有机溶剂提取,过滤,浓缩后即得提取物浸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未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908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