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神经网络及在移动感知设备上部署神经网络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594201.7 | 申请日: | 201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17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发明(设计)人: | 邢天璋;杨康;龚晓庆;雷燕;陈峰;陈晓江;房鼎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N3/04 | 分类号: | G06N3/04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黄小梧 |
地址: | 71006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积 神经网络 卷积核 移动感知 激活函数 通道数 池化 部署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网络及在移动感知设备上部署神经网络的方法,其中神经网络包括多个卷积层、多个激活函数层和多个池化层,所述卷积层包括两个子卷积层,其中输入信号依次通过两个子卷积层;设子卷积层的卷积核为f,则子卷积层的卷积核尺寸f满足其中C为卷积层的通道数,F为卷积层的卷积核尺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工神经网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网络及在移动感知设备上部署神经网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手表和眼镜)及其配备丰富的机载传感器(如照相机、加速度计、陀螺仪、无线模块等)的日益普及,如今移动感知在各种应用设计中成为一种极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虽然它们提出的技术细节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大多数都有一个通用的设计原则即:利用移动传感器收集有关感测目标的感知数据,进一步应用学习技术来正确的识别或分类目标,以满足应用需求。
随着移动传感器硬件技术已经成熟,影响移动感知和识别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如何应用学习技术对感知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传统的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依赖于手动地从数据中进行特征提取,这样导致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极大地依赖于选取的特征的质量。
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功的深度学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并且在许多计算领域中展现了其独特优势。并且,目前已经有一些早期的工作尝试利用深度学习来改进移动传感应用设计。虽然将深度学习和移动感知结合起来看似是一种新兴的且十分具有发展潜力,但这种技术组合存在下面所阐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会极大地限制系统的整体性能。
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的是图1所示的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深度学习,该卷积神经网络(CNN)中卷积层、激活函数层和池化层依次重复串联叠加,根据所需分析对象的不同,需要的重复叠加数不同,通常情况下,重复叠加数越多则卷积神经网络越深,分析精度越高。
采用深度学习进行目标识别的系统通常具有目标数据庞大的特点,例如,在认知辅助工具和健康系统中分别需要识别许多日常对象和活动,现有技术通常的解决方案是采用非常深的卷积神经网络,这样会导致巨大的训练开销和执行延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处理平台,例如利用邻近的台式机或笔记本处理接收到的感知数据,这些资源有限的设备可能无法完全承担这样的开销,也无法满足应用程序的严格的延迟要求,例如其要求设备系统必须在300ms内完成执行过程方可避免明显的视觉滞后。然而,如果盲目地缩小深度学习模型(例如,大小和深度),感知结果可能变得不可靠和不准确,例如压缩模型无法提供可靠的感知能力来区分太多的识别目标;另一方面,也缺乏一种定量的方式来判断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是否依然能够满足系统执行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神经网络及在移动感知设备上部署神经网络的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将神经网络部署在移动感知设备上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神经网络,所述卷积层包括两个子卷积层,其中输入信号依次通过两个子卷积层;
设子卷积层的卷积核为f,则子卷积层的卷积核尺寸f满足其中C为卷积层的通道数,F为卷积层的卷积核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激活函数层的激活函数为或其中x为输入激活函数层的信号,γ为缩放因子。
进一步地,所述激活函数层为三个,三个激活函数层按照输入信号的方向分别为第一激活函数层、第二激活函数层和第三激活函数层,其中第一激活函数层和第二激活函数层的激活函数均为第三激活函数层的激活函数为
进一步地,所述卷积层为三个,三个卷积层按照输入信号的方向分别为第一卷积层、第二卷积和第三卷积层,其中第一卷积层包括两个子卷积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在移动感知设备上部署神经网络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大学,未经西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942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