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N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82456.1 | 申请日: | 2018-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07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卜建辉;李多力;蔡小五;罗家俊;韩郑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1/331;H01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房德权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型隧穿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该晶体管包括:半导体衬底;沟道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P型源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位于所述沟道区的第一侧,所述P型源区具有P+型掺杂;N型漏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位于所述沟道区中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N型漏区具有N+型掺杂;栅极,设置在所述沟道区的第三侧,所述栅极与所述沟道区间设置有栅氧层;隔离区,设置在所述沟道区与所述N型漏区间的漏体结所在区域处,所述隔离区填充有预设隔离氧化物,所述隔离区与所述栅氧层交叠,所述隔离区用于隔离所述N型漏区与所述沟道区间的电子,避免在所述漏体结所在区域处发生隧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N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CMOS技术的发展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尺寸不断按比例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集成电路的性能不断提升,但CMOS器件尺寸的不断减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能耗问题。由于电源电压减小的速度远小于器件尺寸缩小的速度,因此能耗密度必然大幅增加,当芯片的能耗密度大于100W/cm2时,这种产品就基本失去了实用价值,所以这种经典的摩尔定律是难以无限持续的,必将会遇到能耗的极限瓶颈。
解决能耗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是降低器件亚阈值摆幅,从而在保证开态电流Ion的同时能够降低关断电流Ioff。而CMOS器件的亚阈值摆幅存在一个极限值60mv/dec,要突破此极限的限制,就必须抛弃传统的漂移扩散机理,而隧穿晶体管(Tunnel field~effecttransistor,TFET)器件的工作则以载流子的量子隧穿效应为基础,其理论上可以实现超陡亚阈值斜率,TFET器件在低功耗应用领域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已经成为后摩尔时代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原理器件。然而,对于现有技术中的N型TFET器件,存在泄漏电流大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泄露电流的N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N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包括:
半导体衬底;
沟道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
P型源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位于所述沟道区的第一侧,所述P型源区具有P+型掺杂;
N型漏区,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位于所述沟道区中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N型漏区具有N+型掺杂;
栅极,设置在所述沟道区的第三侧,所述栅极与所述沟道区间设置有栅氧层;
隔离区,设置在所述沟道区与所述N型漏区间的漏体结所在区域处,所述隔离区填充有预设隔离氧化物,所述隔离区与所述栅氧层交叠,所述隔离区用于隔离所述N型漏区与所述沟道区间的电子,避免在所述漏体结所在区域处发生隧穿。
可选的,所述预设隔离氧化物包括二氧化硅和/或氧化铝。
可选的,所述沟道区具有N-型掺杂或P-型掺杂,掺杂的浓度范围为e15/cm3~e17/cm3。
可选的,所述P型源区的P+型掺杂的浓度范围为e19/cm3~e21/cm3。
可选的,所述N型漏区的N+型掺杂的浓度范围为e19/cm3~e21/c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24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P型隧穿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