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5516.0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744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吕俊成;张光亚;武敬伟;邓文字;黄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2 | 分类号: | B62D25/02;B62D25/04;B62D25/16;B62D27/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侧围 加强 结构 以及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所述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内板加强组件,内板加强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第一加强板与C柱内板连接,并与C柱内板共同形成腔体,第一加强板从C柱上接头延伸至后轮罩内板的减震器安装处连接,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横向内板的外侧,且连接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与D柱加强板,第三加强板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外侧连接,第三加强板连接减震器安装处与后纵梁。本技术方案的内板加强组件形成了“Y”形拓扑结构,其与周围上边梁、D柱、前后护板、后侧围内板、后轮罩内板、后轮罩外板、后地板和后纵梁形成了多条闭环传力路径,合理传递和分解整车和局部载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对于汽车的整个后侧围来说,主要承受的力来自于后轮减震器的冲击载荷。现有的汽车后部通常是采用一根纵向的局部加强板,该加强板的一端连接后轮罩内板,另一端连接后侧围窗框或者C柱上接头,这种加强板结构重量较重,后轮罩内板区域(如后轮罩内板及加强板、减震器安装处等)与D柱之间没有传力路径,车身整体刚度、局部刚度和模态性能差,受力不均匀,无法有效分解和吸收来自后轮减震器的冲击载荷。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旨在解决汽车后侧围区域传力问题、侧围部分强度、刚度低和轻量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所述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包括后侧围外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后侧围外板内侧的后侧围内板和内板加强组件,所述后侧围内板包括C柱内板板和横向内板,所述内板加强组件包括: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C柱内板的外侧连接,并用于与C柱侧围内板共同形成腔体,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端用于与C柱上接头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用于与后轮罩内板的减震器安装处连接;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横向内板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二端用于与D柱加强板连接;以及
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用于与所述后轮罩内板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第一端用于与所述减震器安装处连接,所述第三加强板的第二端用于和后纵梁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第二端与所述D柱加强板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形成夹角。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与所述后侧围外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后侧围外板均有粘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截面形状为“几”字形,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的槽口方向均面对车内方向。
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内板包括依次连接的后轮罩内板前段、后轮罩内板中段和后轮罩内板后段,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中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轮罩内板前段和所述后轮罩内板后段均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中段拼焊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中段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置有减重孔。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设置有如上述所述的汽车后侧围加强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55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的接头组件及汽车
- 下一篇:车辆框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