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手性3-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552521.6 申请日: 2018-05-31
公开(公告)号: CN110551771B 公开(公告)日: 2022-05-17
发明(设计)人: 孙周通;赵强;刘保艳;刘贝贝;闫豪杰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P13/00 分类号: C12P13/00;C12N9/04;C12N9/10;C12N15/54;C12N15/53;C12N1/21;C12N1/19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地址: 300308 天津市滨***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手性 氨基 丁醇 合成 方法
【权利要求书】:

1.一种(R)-3-氨基-1-丁醇的合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以1,3-丁二醇为底物,经酶A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3-酮-1-丁醇;

(B)以步骤(A)生成的3-酮-1-丁醇为底物,经酶B及其辅酶催化反应生成(R)-3-氨基-1-丁醇;

所述酶A为醇脱氢酶或所述醇脱氢酶的突变体;

所述酶B为如下(B1)-(B5)中任一转氨酶:

(B1)来源于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6;

(B2)来源于费希新萨托菌(Neosartorya fischeri)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48;

(B3)来源于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vanbaalenii)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50;

(B4)来源于Arthrobacter sp. KNK168的转氨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2;

(B5)在(B1)-(B4)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醇脱氢酶为如下(a1)-(a20)中任一:

(a1)来源于短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2;

(a2)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brock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4;

(a3)来源于Lactobacillus kefiri DSM 20587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6;

(a4)来源于Thermoanaerobacter wiegelii Rt8.B1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8;

(a5)来源于酒球菌(Oenococcus alcoholitoleran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10;

(a6)来源于致黑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 nigrifican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2;

(a7)来源于一氧化碳嗜热窦菌(Thermosinus carboxydivoran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4;

(a8)来源于烷嗜热厌氧杆菌(Thermoanaerobacter mathran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6;

(a9)来源于Firmicutes bacterium CAG:137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18;

(a10)来源于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thermophila)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0;

(a11)来源于拜氏梭菌(Clostridium beijerincki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22;

(a12)来源于未培养梭菌(uncultured Clostridium sp.)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4;

(a13)来源于丝状孢子梭菌(Clostridium taeniosporum)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6;

(a14)来源于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 putei)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28;

(a15)来源于二醇梭菌(Clostridium dioli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0;

(a16)来源于匙形梭菌(Clostridium cochlearium)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2;

(a17)来源于笃斯梭菌(Clostridium uliginosum)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4;

(a18)来源于Clostridiales bacterium SK-Y3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No.36;

(a19)来源于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的醇脱氢酶,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38;

(a20)在(a1)-(a19)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所述醇脱氢酶的突变体为如下(c1)-(c5):

(c1)与SEQ ID No.2所示来源于短小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中的至少一种:I11V、G37D;

(c2)与SEQ ID No.4所示来源于高温厌氧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A85G/I86A或者A85G/I86A/ W110A或者A85G/I86A/ G198D;

(c3)与SEQ ID No.6所示来源于高加索酸奶乳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G37D;

(c4)与SEQ ID No.8所示来源于威吉利热厌氧杆菌的醇脱氢酶相比,仅存在如下突变:G198D;

(c5)在(c1)-(c4)中任一所限定的蛋白质的N端和/或C端连接标签后得到的融合蛋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5252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