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02304.6 | 申请日: | 2018-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997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赵永胜;欧平;张江;吴军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02K7/10 | 分类号: | F02K7/10;F02K1/82;F23R3/28 |
代理公司: | 11009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范晓毅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锥 尾喷管 燃烧室壁面 进气道壁 壁面 流道 储油箱 进气道 燃烧室 冲压发动机 输油管 高速雾化 航空煤油 依次相连 进气孔 空腔 分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包括:分流锥、进气道壁面、燃烧室壁面、尾喷管壁面、储油箱和输油管;其中,所述分流锥通过所述输油管与所述储油箱相连接;所述进气道壁面、所述燃烧室壁面和所述尾喷管壁面依次相连接;所述分流锥和所述储油箱作为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道壁面、所述燃烧室壁面和所述尾喷管壁面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分流锥和所述进气道壁面之间形成进气道,所述分流锥和所述燃烧室壁面之间形成燃烧室流道,所述分流锥和所述尾喷管壁面之间形成尾喷管流道,所述进气道、所述燃烧室流道和所述尾喷管流道依次相连通;所述分流锥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孔。本发明提升了冲压发动机经济性及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冲压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
背景技术
随着对飞行器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已不能满足对推力的需求。而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涡轮等转动部件,它是利用高速来流在进气道中滞止,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完成压缩过程。因此冲压发动机以其推重比大、部件简单以及超声速飞行时经济性能好等特点,成为超声速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首选。
目前冲压发动机多采用固体燃料,此类发动机的控制困难,工作时间受限,同时固体燃料储存困难,成本极高;以液氢为燃料的冲压发动机,安全性能又受到很大限制。航空煤油是一种热值高、储存简单、安全性能高且经济性好的燃料。但是液态航空煤油的燃烧反应需经过喷射、破碎、雾化以及蒸发后才能进行,同时液态航空煤油的点火延迟时间也相对较长,而冲压发动机燃烧室中气流速度极快,因此燃料的驻留时间极短,这就限制了航空煤油在冲压发动机中的应用,增加了设计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预先高速雾化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冲压发动机经济性及安全性。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包括:分流锥、进气道壁面、燃烧室壁面、尾喷管壁面、储油箱和输油管;其中,所述分流锥通过所述输油管与所述储油箱相连接;所述进气道壁面、所述燃烧室壁面和所述尾喷管壁面依次相连接;所述分流锥和所述储油箱作为一部分设置于所述进气道壁面、所述燃烧室壁面和所述尾喷管壁面形成的空腔内;所述分流锥和所述进气道壁面之间形成进气道,所述分流锥和所述燃烧室壁面之间形成燃烧室流道,所述分流锥和所述尾喷管壁面之间形成尾喷管流道,所述进气道、所述燃烧室流道和所述尾喷管流道依次相连通;所述分流锥的顶部开设有进气孔。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所述分流锥包括锥壁和燃油雾化器;其中,所述锥壁的尖部开设有若干个进气孔;所述锥壁的内部形成集气腔;所述锥壁的内部设置有燃油雾化器,所述锥壁开设有与燃油雾化器相对应的直射式喷孔,所述燃油雾化器通过直射式喷孔与燃烧室流道相连通;所述燃油雾化器通过所述输油管与所述储油箱相连接。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所述燃油雾化器包括若干个拉瓦尔喷管;其中,所述直射式喷孔的数量与所述拉瓦尔喷管的数量相一致;每个拉瓦尔喷管构成一个圆形的半径,每个拉瓦尔喷管的一端位于圆心位置;每个拉瓦尔喷管与相对应的直射式喷孔相连接。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所述进气道进口马赫数为2~5,直射式喷孔注入的燃油与燃烧室流道中的空气的动量比为10~100。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进气道的直径Φa与尾喷管壁面外径Φb之比为0.5~0.8;进气道长度La与燃烧室流道的长度Lb之比为0.65~0.95。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进气孔与直射式喷孔直径之比为5~10。
上述液态航空煤油预先高速雾化的冲压发动机中,分流锥角度θ为15°~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023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