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净化空气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462542.9 | 申请日: | 2018-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59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忻夏莹;黄国和;安春江;姚尧;张鹏;申健;陈秀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12N1/14;C12N11/14;B01D53/85;B01D53/44;C12R1/38;C12R1/41;C12R1/845;C12R1/145;C12R1/265;C12R1/085;C12R1/05;C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0875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 酵母菌 挥发性有机物 梭状芽胞杆菌 丛毛单胞菌 短波单胞菌 空气净化 伯克氏菌 产碱杆菌 分支杆菌 黄单胞菌 假单胞菌 净化空气 芽胞杆菌 根瘤菌 根霉菌 红螺菌 链霉菌 拟杆菌 曲霉菌 乳球菌 微球菌 重量份 杆菌 红环 菌剂 菌种 氢菌 消减 代谢 应用 污染物 分解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微生物:假单胞菌7‑15份,酵母菌7‑15份,丰佑菌6‑14份,根瘤菌5‑12份,红螺菌4‑12份,根霉菌4‑12份,微球菌2‑9份,拟杆菌2‑8份,梭状芽胞杆菌2‑9份,蜡样芽胞杆菌2‑8份,产碱杆菌1‑7份,链霉菌1‑7份,红环菌1‑7份,乳球菌1‑6份,分支杆菌1‑6份,伯克氏菌1‑6份,溶杆菌1‑6份,嗜氢菌1‑5份,黄单胞菌1‑5份,短波单胞菌1‑5份,丛毛单胞菌0.1‑3份,曲霉菌0.1‑3份。上述菌剂利用强效菌种的协同作用,促进微生物对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利用和代谢分解,实现污染物的高效消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空气净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净化空气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据统计,现代人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婴幼儿、老弱病残者在室内时间更长。因此,人们呼吸的空气绝大部分来自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据报道,室内空气污染已经引起35.7%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15%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癌。所以,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对公众健康危害最大的五种环境因素之一。
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是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建筑及室内装饰材料、做饭与吸烟的燃烧产物,以及人的其他室内活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3 5 0种以上,既有生物性污染物,也有化学性污染物,还有放射性污染物,它有多样性,积累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室内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空间,这些污染物会在室内逐渐累积,导致浓度增大,构成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内,即使浓度很低的污染物,在长期作用于人体后,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措施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减少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市场上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化学反应法、纳米光催化技术、臭氧负离子技术、低温等离子技术等。大部分净化器只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等物质,对挥发性有机物无法去除。即使挥发性有机物被吸附剂吸附固定,当吸附饱和后就失去效用,若不及时更换,又会被解析到空气中。臭氧虽然可以强化光催化氧化分解污染物的作用,但是其本身也是空气污染物,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再加上多数空气净化器需要定期更换吸附剂或内部设置,导致其维护费昂贵。利用植物净化和生物降解技术的空气净化器在当前市场所占比例极小,但由于其环保,自然,既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又可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现有植物净化器技术的缺点在于,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被选择、适应及驯化的过程才能发挥较佳的污染物去除作用。直接利用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微生物菌种,充分发挥复合微生物菌剂的高效、低耗、自繁殖以及互利协同利用营养物质的特性,将大大提高对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另外,外加的强效微生物会和土著微生物形成竞争关系,从而有可能影响其数量及活性。这样,就需要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将高效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形成对其有效的保护。而已有的微生物固定技术在生物相容性和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微生物固定技术在生物相容性和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不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其在空气净化过程中的应用。
为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净化空气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微生物:假单胞菌7-15份,酵母菌7-15份,丰佑菌6-14份,根瘤菌5-12份,红螺菌4-12份,根霉菌4-12份,微球菌2-9份,拟杆菌2-8份,梭状芽胞杆菌2-9份,蜡样芽胞杆菌2-8份,产碱杆菌1-7份,链霉菌1-7份,红环菌1-7份,乳球菌1-6份,分支杆菌1-6份,伯克氏菌1-6份,溶杆菌1-6份,嗜氢菌1-5份,黄单胞菌1-5份,短波单胞菌1-5份,丛毛单胞菌0.1-3份,曲霉菌0.1-3份;所述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单位体积内的活菌数不小于108cells/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25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