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轮轨接触应力的道岔钢轨外形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330200.1 | 申请日: | 2018-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473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军平;赵向东;马德礼;单连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物总运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E01B5/02;E01B7/00;G06F119/04;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接触应力 道岔 钢轨 外形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轮轨接触应力的道岔钢轨外形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步骤实现:
步骤1:给定原始的道岔钢轨外形和对应的踏面外形,求得不同横移量处轮轨间接触应力曲线;
步骤2:根据步骤1设定各横移量处根据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接触应力曲线中应力最大值Pmax,设定预期最大接触应力;预期最大接触应力为:
Pexp=Pmax-kp(Pmax-Pave)(0≤kp≤1)
其中,Pave为Pmax处轮轨实际接触区域上的平均接触应力,kp为调整系数;
步骤3:根据步骤2中得到各横移量下轮轨预期轮轨接触应力Pexp,在对应横移量处的接触应力曲线中插值得到优化区间横坐标;
步骤4:根据步骤2中得到各横移量下轮轨预期轮轨接触应力Pexp,确定各横移量处钢轨型面接触点处的优化半径;
步骤5:根据步骤4中得到的期望的曲率半径反推优化区间内的道岔钢轨优化型面;道岔钢轨优化型面具体通过下式实现:
yi+1=yi+Rri×(-sin(θi)+sin(θi+li/Rri))
zi+1=zi+Rri×(cos(θi)-cos(θi+li/Rri))
式中,(yi,zi)和(yi+1,zi+1)分别为钢轨型面上第i和i+1个点的y和z方向上的坐标位置,y方向为横向,z方向为竖向;Rri为第i个点的曲率半径;θi为第i个点在半径为Rri的圆弧上的角度;li为第i和i+1个点之间的位移;
步骤6:将步骤3中得到的优化区间内采用步骤4中得到的优化型面,结合优化区间外采用原始的道岔钢轨型面,将二者进行拼接,得到初步优化后的道岔钢轨廓形;
步骤7:采用步骤6得到的初步优化后的道岔钢轨廓形与步骤1中给定的车轮踏面外形和相关接触参数,得到轮对各横移量处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曲线,并分别对各横移量处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曲线与步骤1中得到的原始接触应力曲线进行比较;若当前横移量处优化后接触应力大于步骤1中的接触应力曲线对应值,或小于原始曲线对应值,但大于收敛容差,则调整该横移量处预期轮轨的最大接触应力以及优化区间,再执行步骤4~7;否则进行下一横移量处轮轨间最大接触应力曲线与步骤1中得到的原始接触应力曲线进行比较;直至实际设计最大接触应力小于原始最大值,并且小于收敛容差,输出优化后的道岔钢轨型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物总运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物总运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3020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