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46552.1 | 申请日: | 2018-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0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唐淳;鲁后国;束照坤;阚洪贵;刘美丽;金云光;张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解立艳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板 中间背板 铰链连接板 门锁安装板 内板结构 汽车车门 一体成型 镁合金 门框 镁合金材料 汽车轻量化 整体式设计 车门装配 结构集成 压铸工艺 整体式压 装配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所述内板和门框采用整体式压铸一体成型,且所述内板和门框材质均为镁合金;所述内板包括内板中间背板、铰链连接板和门锁安装板,所述内板中间背板、铰链连接板和门锁安装板均一体成型;所述门锁安装板的厚度和铰链连接板的厚度均大于内板中间背板的厚度,所述内板中间背板的厚度大于内板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镁合金材料,且各区域采用不同的厚度,更好的满足了汽车轻量化的需要。同时镁合金内板采用了压铸工艺和整体式设计,保证了结构集成部分内板附件,还减少了车门装配过程中需要的零件的数量,方便了装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门领域,特别是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通过改进设计,寻找替代材料以及开发新的制造工艺等方式进行汽车轻量化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目前和未来的汽车上。车门作为汽车的重要总成之一,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轻量化尝试,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铝合金车门内板,已经应用在行业内一些高端汽车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等。通过采用铝合金车门内板,能够明显降低车门重量25%左右,达到减轻整车重量,降低油耗和废气排放的目的。
专利号为CN201520765671.7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包括主体板和侧下拼接板,其中所述侧下拼接板拼装固定在所述主体板的侧下部,该技术将现有一片式钢制内板改成两片式拼接结构内板,从而可以采用自重较轻的铝合金材料,同时采用两片式拼接结构也大大改善每片铝合金材料拼接结构的冲压成型性。
采用轻质材料铝合金板拼接成汽车车门内板虽然起到了减轻整个车门重量的作用,但是这种车门内板通常采用铝合金冲压工艺并且采用分块设计,将内板分成若干小块,分别成型后,再采用拼接工艺,如铆接和电弧焊将各分块连接成一个整体内板,由此带来了车门内板需要复杂的连接工艺。
研究发现采用铝合金或者镁合金压铸工艺可以解决需要将车门内板分成若干小块的缺点,但由于铝合金流动性差,采用整体式压铸不仅对模具的吨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保证铸件的质量也有较大的难度。
专利号为CN03801640.0和专利号为CN03802287.7的专利提出了一种车门结构,其中提到了采用了整体式镁合金车门内板,但为了保证车门的乘员保护性能,在面对乘员座位的内板位置设计铝合金结构的护罩,护罩与车门内板通过螺栓或者铆接连接。另外,在内板中间侧面进行较大面积的易碎区域设计。这种镁合金车门内板结构虽然采用了整体式压铸工艺设计,但由于采用了较多的加强结构,用于保证车门的乘员保护性能,使车门内板的结构仍显比较复杂,需要更加复杂的装配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加了车门内板的刚度和强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内板结构,所述内板和门框采用整体式压铸一体成型,且所述内板和门框材质均为镁合金;所述内板包括内板中间背板、铰链连接板和门锁安装板,所述内板中间背板、铰链连接板和门锁安装板均一体成型;所述门锁安装板的厚度和铰链连接板的厚度均大于内板中间背板的厚度,所述内板中间背板的厚度大于内板的厚度。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门锁安装板的厚度和铰链连接板的厚度相一致。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门锁安装板的厚度和铰链连接板的厚度均为4mm,所述内板中间背板的厚度为3mm,所述内板的厚度为2mm。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内板的设定位置还设置有若干加强筋。
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内板结构,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筋共设置有两组,分别是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呈45°夹角,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呈145°夹角,且两组加强筋间隔排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465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自动调节的汽车遮阳板
- 下一篇:用于驱动车辆辅助系统的集成动力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