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及其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97553.1 | 申请日: | 2018-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1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刘慧军;沈长海;牛丽媛;方传运;朱小荣;侯再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4 | 分类号: | B29C70/34;B29C70/54;B29L31/3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尹安 |
地址: | 321301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强板 车门窗框 成型工艺 种碳纤维 汽车车门窗框 碳纤维 车门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产品 安装载体 纯碳纤维 附件功能 金属模压 疲劳问题 汽车车门 碳纤维层 依次叠加 质量问题 层结构 功能件 减振性 耐腐蚀 耐疲劳 重量轻 模态 内板 异响 支撑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门窗框加强板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及其成型工艺,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所述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由多个碳纤维层依次叠加组成。本发明采用纯碳纤维层结构支撑汽车车门窗框加强板,具体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减振性好,耐疲劳等优点;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是汽车车门的功能件及附件的主要安装载体,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提高了车门的刚度及模态,避免了因刚度及耐久疲劳问题带来的内板开裂,车门异响,附件功能异常等问题,并且本发明采用金属模压成型工艺,解决了碳纤维产品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门窗框加强板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及其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问题和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汽车轻量化设计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轻量化设计可以提高车辆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舒适性:整车重量下降10%,燃油经济性提高6-8%;整车每减重100KG,可降低百公里油耗0.3-0.6L,可减少CO2排放量5g/km。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耐腐蚀、抗疲劳、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已成为汽车轻量化设计选择的关键材料,所以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结构以及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成型工艺是现在所需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所述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由多个碳纤维层依次叠加组成。
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的成型工艺,所述成型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准备制作碳纤维车门需要的原料碳纤维层;
(2)将多个碳纤维层在工作平台上依次叠加组成碳纤维组,具体碳纤维层叠加厚度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3)步骤(2)完成后,将堆叠好的碳纤维组经模压成型形成碳纤维车门窗框
加强板。
所述步骤(2)中碳纤维层在工作平台上平铺,各个所述碳纤维层间错位分布。
所述碳纤维组包括上碳纤维组和下碳纤维组,所述上碳纤维组和下碳纤维组对称设置。
所述上碳纤维组中包括多个与工作平台平行的碳纤维层,选取上碳纤维组中的任意一个碳纤维层作为整体标定基准的基准碳纤维层,所述上碳纤维组还包括与基准碳纤维层在顺时针方向上夹角为30°—60°的碳纤维层以及与基准碳纤维层在逆时针方向上夹角为-30°—60°的碳纤维层,所述上碳纤维组还包括与基准碳纤维层在顺时针方向上夹角为75°-105°的碳纤维层。
所述上碳纤维层组中与基准碳纤维层夹角呈30°—60°的碳纤维层数量和上碳纤维层组中与基准碳纤维层夹角呈-30°—60°的碳纤维层数量相同。
所述基准碳纤维层数量占总碳纤维层数量的10%-60%;所述与基准碳纤维层夹角呈30°—60°的碳纤维层数量占总碳纤维层数量的10%-60%;所述与基准碳纤维层夹角呈-30°—60°的碳纤维层数量占总碳纤维层数量的10%-60%;所述与基准碳纤维层夹角呈75°-105°的碳纤维层数量占总碳纤维层数量的10%-60%。
所述步骤(1)中的碳纤维层由多块分块碳纤维层拼装组成。
所述分块碳纤维层间沿分块碳纤维层的纤维方向对接。
一种碳纤维车门窗框加强板成型工艺,所述步骤(3)中模压成型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1)准备对碳纤维层成型的冷模具,检测冷模具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完毕后,
对模具预热以便后续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975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