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及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42440.1 | 申请日: | 201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37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姜宗然;付汉清;郭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昶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烈性 弧菌 噬菌体 快速 鉴定 方法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溶藻弧菌菌种鉴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溶藻弧菌是一种嗜盐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芽孢、荚膜,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是一种常见的海洋致病菌,其数量居海水类弧菌之首。可对人引起伤口感染、食物中毒、中耳炎等疾病。同时,它也是鱼、虾、贝等海洋水养殖动物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当环境恶化时机体免疫机能下降,溶藻弧菌病容易爆发。
由于溶藻弧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复杂多样,对其进行准确鉴定比较困难,而且用传统的生理生化方法进行鉴定需要多个步骤和较长的时间:首先掌握菌株的基本特征,营养类型、需氧型等生理生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查阅分类手册,确定菌株属于哪一大类(群、组),进行特征确定。根据测定结果逐步缩小的归属范围,初步确定科、属。如菌株需鉴定至种,则进一步测定种的鉴别特征。如鉴定结果涉及新的分类单元,则进行包括基因型在内的全面鉴定。随着分类学的发展,微生物分类越来越多的以核酸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来建立新的分类单元和对原有分类单元进行调整。产生新的问题:将有越来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不能只以表型特征进行鉴别,必须结合基因型测定才能鉴定。
现在常用的溶藻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诊断技术;而上述方法存在操作复杂,成本高、准确率低等缺点。因此,简单、快速、准确、经济的溶藻弧菌的鉴定方法,对养殖动物病害进行监测和预防就显得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及试剂盒。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检菌种涂布于LB琼脂平板上,静置15~20min,获得待检平板;
2)将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滴加至所述待检平板上,获得鉴定体系;
3)将所述步骤2)中获得的鉴定体系在28~35℃下静置培养8~16h,如果有噬菌斑出现,则待检菌种为溶藻弧菌。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为含有10种以上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的混合液。
优选的,步骤1)所述待检菌种的浓度为107~109cfu/mL,涂布体积为100~200μl。
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的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的效价为108~1010pfu/mL,滴加体积为20~50μl。
优选的,所述溶藻弧菌噬菌体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分离到的溶藻弧菌噬菌体与宿主菌溶藻弧菌混合培养,获得培养液;
S2、将所述培养液固液分离,收集液相组分为溶藻弧菌噬菌体。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固液分离的方法为离心。
更进一步的,所述离心的转速为1000~12000rpm,所述离心的时间为5~20min。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包括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
优选的,所述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的效价为108~1010pfu/mL。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试剂盒还包括LB琼脂平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溶藻弧菌的鉴定方法,利用噬菌体对宿主菌的特异性侵染和裂解原理,使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来鉴定溶藻弧菌,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定溶藻弧菌,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廉,省事省力的特点,准确率达到100%。
本发明将包括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作为鉴定溶藻弧菌的试剂盒,成本低廉,能够准确快速的对溶藻弧菌进行鉴定,使用方便,适于大量溶藻弧菌的初步筛选和鉴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溶藻弧菌鉴定体系噬菌斑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快速鉴定溶藻弧菌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检菌种涂布于LB琼脂平板上,静置15~20min,获得待检平板;
2)将烈性溶藻弧菌噬菌体滴加至所述待检平板上,获得鉴定体系;
3)将所述步骤2)中获得的鉴定体系在28~35℃下静置培养8~16h,如果有噬菌斑出现,则待检菌种为溶藻弧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昶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昶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24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