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8620.6 | 申请日: | 201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0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马雪姣;李毅;崔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9/04 | 分类号: | B22C9/04;B22C3/00;C22C1/10;C22C32/00;C22C38/02;C22C38/04;C21D9/00;C21D1/18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刘艳艳;董建林 |
地址: | 221004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斗齿 超耐磨 制备 颗粒增强 铁基 硬质合金涂层 高耐磨性能 分布形式 高延展性 金属基体 施工工况 受力特征 原位合成 增强颗粒 作业对象 高韧性 高硬度 双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的制备方法,斗齿在表面或局部原位合成TiC+VC双相增强颗粒硬质合金涂层。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斗齿的受力特征和作业对象的特性,通过调整TiC+VC的分布形式,获得用于不同施工工况的超耐磨斗齿。本发明制备的超耐磨斗齿,即保持了表面的高硬度、高耐磨性能,同时具有金属基体的高韧性和高延展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具体涉及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装载机、挖掘机、电铲等铲运设备在冶金、矿山、国防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斗齿作为其主要易损件,作业时直接与物料(岩石、煤块、沙子等)接触,发生强烈的摩擦及冲击,对斗齿造成严重的磨损,最终导致失效。物料的不同,斗齿的磨损情况也相差较大。由于斗齿工况条件极为苛刻,除承受磨削磨损外,还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斗齿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韧性,以抵抗其在工作过程中与物料之间的强大冲击作用。频繁的更换斗齿,将严重影响工期进度,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提高斗齿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提高装载机、挖掘机斗齿的耐磨性能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方向:一种方法是使用高/低铬合金钢和高锰钢制造,直接使用或经过简单的热处理获得。另一个方通过激光熔覆、堆焊等手段在斗齿表面涂覆硬质合金涂层或超耐硬耐磨材料。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采用高/低铬合金钢和高锰钢制造的斗齿耐磨性能较差。高/低铬合金钢在室温特别是低温下冲击值极低,易产生脆断,且斗齿的热处理复杂、生产效率低、大规模生产难度大。高锰钢只有在高冲击或强凿削的情况下,表面才能有效地产生加工硬化层,表现出高耐磨性能。当高锰钢斗齿作业对象为硬岩时,斗齿的磨损非常严重,使用寿命约为70小时。采用激光熔覆、堆焊手段在斗齿表面涂覆硬质合金涂层或超硬耐磨材料存在很大的缺陷,硬质材料与基体结合处存在孔隙,硬质合金相分布不均匀等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耐磨效果并不十分好。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颗粒增强铁基超耐磨斗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钛粉、钒铁粉、石墨粉和金属粉末为合成原料,包括以下步骤:
1) 钛粉:粉末粒度:1~15μm,纯度≥99.8wt%;钒铁粉:粉末粒度:1~15μm, 20~70wt%V;石墨粉:粉末粒度1~20μm,纯度≥99.7wt%;金属粉末:粉末粒度:1~200μm;钛粉、钒铁粉、石墨粉和金属粉末按质量比:15~50%:7.5~30%:5~25%:5~20%;
2)制备SHS粉末膏剂:将上述配好的原料在球磨机中进行球磨得混合粉末;
在混合均匀的粉末内加入粘结剂,研磨1~2h,制成SHS粉末膏剂;
3)涂覆并烘干:将SHS粉末膏剂均匀涂覆在铸件模型的特定位置上,或将SHS膏剂压制成膏块,粘结到铸件模型工作表面上;将涂覆好SHS粉末膏剂的铸件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50~70℃,烘干时间为10~20h;在铸件外表面涂覆一定厚度的防粘砂涂料,将涂覆好防粘砂涂料的铸件模型再次烘干;
4)浇注钢液:在中频感应电炉中熔炼钢液,采用真空消失模铸造浇注成型,真空度为0.05~0.08MPa;高温钢液引发高温自蔓延合成反应,Ti+C=TiC,V+C=VC,生成TiC+VC双相颗粒增强相层;
5)铸件最后进行热处理或铸造余热水韧处理,冷却到室温后进行表面清理、打磨,即得到整体表面或局部自蔓延高温合成TiC、VC双相硬质合金涂层的斗齿。
TiC+VC双相颗粒增强相的厚度可以达到3~15mm。耐磨涂层可以达到55~70HR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86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降低熔模铸件盲孔的复合型壳制备工艺
- 下一篇:便于分离的金属浇注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