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高频传感器的程控式一体化检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010696.4 | 申请日: | 2018-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7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常文治;弓艳朋;毕建刚;杜非;袁帅;孟楠;杨圆;许渊;是艳杰;吴立远;云峰;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一斐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高频 传感器 程控 一体化 检验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高频传感器的程控式一体化检验系统,包括控制计算机以及与所述控制计算机相连的控制指令发出模块,其中所述控制计算机输出指令至所述控制指令发出模块,所述控制指令发出模块输出两路控制信号,一路是电路选择模块,另一路是参数设定模块,且所述电路选择模块通过程控式多路开关对多个信号发生电路进行程控选取及切换,所述多个信号发生电路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至测量回路,所述测量回路通过采集系统与所述控制计算机相连。本发明实现了超宽范围内任意放电量的计算机程控式自动校准,提高了局部放电在放电量校准的准确性,并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变电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高频传感器的程控式一体化检验系统。
背景技术
局部放电高频电流传感器(以下简称“高频传感器”)是目前高压设备局部放电带电检测及在线监测中常用的测量传感器,对高频传感器的性能进行准确的比对检验,能够提高局部放电测量灵敏度、抗干扰性能及测量准确度。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导致高压电力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绝缘性能的劣化和失效,因此高压电力设备的绝大多数故障最终归结为绝缘性故障。绝缘故障的起因不仅是由于强电场作用和材料缺陷引起的绝缘劣化,而且在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各种外界因素(机械、热力)和电场的相互作用最终也会演变为绝缘故障。局部放电是造成绝缘劣化的主要原因,也是绝缘劣化的重要表征。因此,对高压电力设备开展有效的局部放电测量,有利于准确掌握设备的绝缘状态、提前获知潜在性的绝缘缺陷,对于提升高压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测量参数的不同,目前常用的局部放电测量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种:脉冲电流法、高频电流法、特高频法、超声波法,下面详细介绍这四种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
所述脉冲电流法是研究最早、应用最广泛、同时被IEC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所认可的方法,它的优点是离线测量灵敏度高,而且可用已知电荷量的脉冲注入校正定量,从而测出放电量。但是,目为了避开无线电干扰,脉冲电流法主要利用局部放电信号频谱中的较低频段部分,一般为数千赫兹至数百千赫兹(1MHz以下频段),因此信号中包含的信息少,同时抗干扰能力也较差,在应用于在线监测时尤其明显。如果能够在获取尽可能多的放电信息前提下,又能有效地滤除现场的干扰,将非常有利于局部放电的测量和在线监测。
基于高频电流法的局部放电检测则是对传统脉冲电流法的有益扩展,该方法利用高速数据采集技术(100MS/s)比较准确地记录较长时间的局部放电信号的脉冲电流波形,利用现代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根据放电信号与干扰信号在脉冲波形特征和相对于工频试验电压相位的差异来分离放电信号与干扰,进而进行放电的定量、定位与放电模式识别,为故障诊断和维修提供有效的依据。
所述特高频法通过天线传感器在特高频频段接收局部放电源向空间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可以有效避开现场大量存在的低频干扰,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灵敏度高、适合在线监测等优点。
所述超声波检测法多在20-200kHz频率范围内检测局部放电产生的振动信号,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与高压回路之间没有电气联系,因此超声波法可以从原理上避免电磁信号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灵敏度。
上述特高频法和超声波法无法对放电量进行标定,检测结果无法给出放电量的相关信息,而对局部放电传感器进行准确的比对检验,是提高局部放电测量准确度的重要前提条件。目前对于脉冲电流法、特高频法及超声波法的局部放电测量传感器,均已建立起标准化的性能比对检验系统,但是对于高频传感器,尚缺乏完整的、高准确度的性能比对检验系统,另外,高频电流法的测量频带、测量原理及测试要求与其他局部放电检测方法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亟待提出有效的高频传感器性能比对检验系统。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局部放电量校准不准确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保证局部放电校准准确以及能自动校准的用于高频传感器的程控式一体化检验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106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