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及其与金属接合成型品和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57037.X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40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祁兴超;郑大蓬;汤先文;加藤公哉;松田政;张新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J5/12 | 分类号: | C08J5/12;C08L71/00;C08L8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杨宏军;牛蔚然 |
地址: | 200241 上海市闵行***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接合 树脂 组合 及其 成型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及其与金属接合得到的成型品和制造方法,该组合物主要由成分(Ⅰ)(选自聚醚酮、聚醚醚酮或聚醚酮酮中的至少一种);成分(Ⅱ)(其为聚苯硫醚)和根据需要加入的成分(Ⅲ)(选自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或聚砜树脂中的至少一种)及(Ⅳ)无机填料组成,其通过在已知的熔融混炼机如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挤出机、班伯里密炼机、捏和机、混炼机中按照相应的熔融混炼方法获得。本发明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具有优异的金属接合性,适用于需要与金属接合的机动车部件,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领域,主要涉及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及其与金属接合成型品和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机动车的轻量化需求与日俱增,推进铝、镁、钛合金、树脂、复合材料等密度小质量轻的材料替代原有材料是有效的对策之一。再有,由于新的动力装置的出现,作为其主要材料的钢材、铝材、铜材等的使用量又正在大幅增加。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相关异种材料接合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加,其中以树脂作为核心的新的异种材料接合技术受瞩目。
现有的金属树脂接合技术主要是用化学试剂处理金属的表面或者用激光照射(参见国际专利申请公开号WO2004/041532、WO2013/077277),这些技术中使用的金属接合树脂组合物是聚苯硫醚组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组合物、聚酰胺组合物等。
另外,现有技术中也存在CFRTP和树脂接合的复合材料制造方法(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2016-150547A)。但是,此技术中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是聚醚醚酮组合物或者聚醚醚酮和聚醚酰亚胺合金组合物,而并未采用聚醚醚酮和聚苯硫醚合金树脂组合物。
再有,还报道过通过向聚醚醚酮和聚苯硫醚合金组合物中加入聚醚酰亚胺,使得组合物的拉伸强度、抗冲击性、热变形温度都有所提高(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1668814A)。但是该文献中并未记载上述组合物比聚醚醚酮单体金属接合性能更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机动车轻量化问题,本发明人提出了相应的金属和树脂接合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人发现(I)聚醚酮、聚醚醚酮或聚醚酮酮中的至少一种和(II)聚苯硫醚形成的合金聚合物比单独的成分(I)或成分(II)有更好的金属接合性。
即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1.一种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所述树脂组合物包含成分(1)和成分(II);
其中,成分(I)为选自聚醚酮、聚醚醚酮或聚醚酮酮中的至少一种;成分(II)为聚苯硫醚。
2.根据上述1所述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成分(I),成分(II)的添加量为1-9900重量份。
3.根据上述1所述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还包含成分(III),所述成分(III)为选自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或聚砜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上述3所述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成分(I)和(II),成分(III)的添加量为0.1-20重量份。
5.根据上述4所述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成分(I)和(II),成分(III)的添加量为0.1重量份以上、小于3重量份。
6.根据上述1所述的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金属接合用树脂组合物还包含无机填料(IV),相对于总计100重量份的成分(I)和(II),无机填料(IV)的添加量为5-300重量份。
7.根据上述6所述的金属接合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无机填料(IV)为选自玻璃纤维、碳纤维、玻璃微珠、云母片、碳酸钙、碳酸镁、二氧化硅、滑石或硅灰石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570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