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大跨度组合钢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93840.0 | 申请日: | 2017-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94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星;汪湘辉;张小良;蔡健;李明凤;林扑强;陈立格;苏恒强;陈航;罗建中;王仕琪;龙秀海;欧旻韬;杨春;谭堂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B5/38 | 分类号: | E04B5/38;E04B1/342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4 | 代理人: | 刘小敏,侯莉 |
地址: | 51063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跨度 组合 桁架 混凝土 叠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高层建筑体系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大跨度组合钢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背景技术
国务院办公厅1999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并在2013年1月1日,以2013年1号文的形式,转发了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文件重点要求充分认识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并将“推动建筑工业化”列为十大重要任务之一。
装配式建筑推动了建筑工业化,装配式楼板是装配式建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当前,各地采用的装配式楼板主要是整体预制混凝土板、楼承板(压型钢板及钢筋桁架楼承板等)和混凝土叠合板(钢筋桁架叠合板及PK叠合板等)这三种。但是,整体预制混凝土板由于其自重较大,吊装及安装非常困难,使得施工周期延长;而楼承板由于钢模外露,施工浇灌混凝土后,还需对钢模进行拆除或作防火防腐措施,因此,施工成本较高,且在使用期间维护费用增加。对比于前两者,目前普遍使用的叠合板基本能够满足装配式建筑施工及使用的要求,叠合板自重较轻,且与梁、柱、墙等构件具有较好连接,但是,现有叠合板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缺陷:
⑴当板跨较大时,由于叠合板的承载力不足,在其施工过程中,必须设置相应的竖向支撑,从而导致了施工工期延长。
⑵现有叠合板均是预制板,该叠合板在现场安装后即为楼板,由于叠合板的厚度就是楼板的厚度,因此,叠合板在制作完成后,其板厚较大,不仅吊装及安装非常困难,延长了施工周期,而且整楼自重较大。
在国家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背景下,在实现叠合板的大跨度免支撑施工的前提下能够尽量减小板厚成为目前本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跨度免支撑施工、板厚较小、可大大减轻整楼自重、施工方便快捷、大幅度缩短施工工期的装配式大跨度组合钢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装配式大跨度组合钢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两对或三对角钢、混凝土预制层、板底主受力筋、板底分布筋和钢桁架受力筋,各对角钢沿纵向设置且并列排布,每对角钢中的两个角钢呈背向设置且两个角钢的腹板之间留有空隙,在每对角钢的顶端沿纵向设有用于连接该对角钢腹板的钢桁架受力筋,所述板底主受力筋沿纵向设置为并列排布的数条,且板底主受力筋的上端与角钢翼缘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板底分布筋沿横向设置为并列排布的数条,所述板底分布筋位于板底主受力筋上并与所述角钢的腹板相连,所述板底主受力筋、板底分布筋和所述角钢的翼缘均处于所述混凝土预制层中。
本实用新型在板底设有板底主受力筋和板底分布筋,在板的受力方向加设角钢,能够完全满足叠合板在现场施工的承载力要求,可以实现大跨度免支撑施工,缩短施工工期。另外,本实用新型叠合板为半预制板,在施工现场进行现浇混凝土成为楼板,因此本实用新型叠合板的板厚较小,吊装及安装方便,可进一步缩短施工周期,大幅度减小整楼自重。
本实用新型的角钢设置两对或者三对,由板跨和具体的受力情况共同计算确定。
本实用新型既可作为单向板使用,也可作为双向板使用,因此,板底分布筋的具体受力应根据叠合板的性质而定,当为单向板时,板底分布筋是符合构造的板底分布筋;而当为双向板时,板底分布筋是板底受力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混凝土预制层的上表面和角钢的翼缘上表面之间的距离是20±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混凝土预制层的下表面和角钢的翼缘下表面之间的距离是15±3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推荐实施方式,每对角钢腹板之间的间距即为钢桁架受力筋的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每条板底分布筋分段,每段与角钢腹板相连接的端部焊接在角钢的腹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每条板底分布筋是完整的,在所述角钢的腹板上对应于板底分布筋的位置开设有孔洞,所述板底分布筋穿过该孔洞。
为了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填满每对角钢腹板之间的空隙,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所述角钢的腹板上开设有用于将混凝土浇筑到所述角钢腹板间的空隙中的浇灌孔,从浇灌孔浇筑的混凝土与混凝土预制层结成一体,成为混凝土预制层的一部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效果:
⑴本实用新型在板底设有板底主受力筋和板底分布筋,在板的受力方向加设数对角钢,能够完全满足叠合板在现场施工的承载力要求,可以实现大跨度免支撑施工,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广东电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938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承受重载的叠合钢筋混凝土板结构
- 下一篇:一种加气混凝土砌块及承重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