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动助力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7036.2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445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于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04 | 分类号: | B60T7/04;B60T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张海英,林波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动 助力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动助力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然而,无论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还是纯电动车来说,制动能量回收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可以通过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来产生制动力矩,该电机在产生制动力矩的同时可以产生电能并为汽车的蓄电池充电,从而增加汽车的续驶里程。
但是,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新能源汽车都没有最大程度地实现制动能量回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动能量回收。其原理是,只有在驾驶员的制动意图小于0.1g时,大电机输出小于0.05g制动减速度的制动力矩,同时驾驶员脚踩踏板仍然产生0.1g的制动力矩,也就是电机制动力矩与传统摩擦力矩叠加产生的制动力矩。
这种方式有三个非常大的缺点:
1.摩擦制动产生的热能并没有真正得到回收,而是通过叠加电机产生的制动力矩来实现能量回收;
2.破坏了驾驶员真正的制动意图,原本驾驶员需要0.1g的减速度,结果摩擦制动和电机制动叠加产生了0.15g的减速,使驾驶员的踏板感觉非常差。
3.采用这种方式产生的制动能量回收效率非常低,小于1%。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制动助力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制动能量回收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在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其采用如以上所述的制动助力系统。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动助力系统,其包括:制动踏板、电控单元,以及与制动踏板相连的制动助力机构;
所述制动助力机构中的踏板传动机构包括阀杆和阀杆衬套,其中,阀杆衬套包括一端具有开口的中空孔,所述阀杆插接在中空孔内,且在制动助力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阀杆的头部与中空孔的底部存在间隙;
制动踏板与调整叉的尾部连接,且所述制动踏板处设置有位移检测装置,当制动助力系统处于制动状态时,当阀杆在制动踏板及调整叉的带动下运动且阀杆的头部还未与中空孔的底部接触时,位移检测装置产生检测信号,此时,电控单元将检测信号发送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控制整车驱动电机提供制动力矩并进行能量回收;
如果整车驱动电机提供的制动力不满足制动需求时,阀杆的头部与中空孔的底部距离逐渐缩短,电控单元根据检测信号控制制动助力系统提供额外的助力;
当阀杆的头部与中空孔的底部接触时,阀杆和齿条、及整车驱动电机共同进行制动。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踏板传动机构还包括调整叉、锁紧螺母、球头座、锥形弹簧和弹簧座;
其中,阀杆尾部的球头设置于球头座的球头外壳内,调整叉旋入球头座的螺纹中,并通过锁紧螺母紧固,阀杆通过球头座、调整叉与制动踏板连接;
锥形弹簧一端装入踏板传动机构所在的壳体的凹槽内,另一端套入球头座上并由弹簧座预紧。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助力单元和助力传动机构,助力单元通过助力传动机构驱动阀杆衬套的运动,最终推动主缸实现刹车。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助力单元包括助力单元壳体、电机、蜗轮、蜗杆、连轴器、轴承和齿轮;
电机通过连轴器与蜗杆连接,蜗轮压在齿轮上,齿轮蜗轮总成压入壳体轴承中,壳体轴承由弹性挡圈锁紧。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轴器的一个连轴器爪盘压入电机轴,另一个联轴器爪盘压入蜗杆,并通过锁紧螺钉旋入蜗杆压住联轴器爪盘及轴承。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蜗杆两端压有轴承,在远离电机一端蜗杆轴上装有O型圈,通过锁紧螺母压紧轴承。
作为上述制动助力系统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助力传动机构包括齿条、齿条衬套、反馈盘、推杆组件、弹簧座、预紧弹簧和压块;
其中,推杆组件包括推杆座、推杆、垫片和推杆头,推杆座和推杆通过球头连接,推杆头压入推杆,推杆头和推杆之间夹有调整垫片;
齿条衬套径向设置有凸台,齿条穿设在齿条衬套中并卡入齿条的径向凹槽中,阀杆衬套穿设在齿条的中空孔内,阀杆衬套的一侧穿设有阀杆,另一侧具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反馈盘,预紧弹簧连同弹簧座及推杆组件一同压接到反馈盘上;
预紧弹簧一端套在制动主缸上,另一端套在弹簧座上;
压块压住齿条的齿背,压块槽中装有弹簧,并有调节螺母调整预紧弹簧预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70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