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门非对称车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43777.2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元;闵宪植;具居保;郑世雄;李泳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0 | 分类号: | B62D25/00;B60J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门 对称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门非对称车体,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在两侧非对称地形成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双门,即在两侧分别仅形成有一个门的双门轿车式的车辆虽然可以实现时尚的外观,但是存在与四门车辆相比时后座的乘车下车困难的问题。
因此,开发了能够同时实现双门的时尚的外观和四门的方便的乘车下车的优点的非对称三门车辆。
如图1(A)-图1(B)所示,三门车辆的车体显示左右侧相互不同的形态。
左侧,即驾驶席方向仅设置有一门,由此,第一前柱10和第一中央柱20之间的间距配置为比右侧的间距宽。并且由于驾驶席的后侧没有设置门,可以在第一中央柱20和第一后柱30之间设置加强柱31。
右侧设置有两个门,因此第二前柱40和第二中央柱50之间的间距比左侧的间距窄,并且由于在第二中央柱50和第二后柱60之间也设置有门,因此不设置加强柱。
然而,在三门的非对称车体中对称地使用具有相同刚性的部件的情况下,设置有一门的驾驶席方向的车体重量比设置有两门的副驾驶席方向的车体重量重,并且副驾驶席方向的车体刚性比驾驶席方向的车体刚性弱。
由此,存在转向时发生偏倾现象或在车体板发生非对称的破裂的问题。
因此,目前要求将三门非对称车体的两侧刚性调节为类似,并且调节车体的重量分配来减少转向时的偏倾现象或非对称的破裂的发生的新型结构。
作为上述背景技术所说明的事项仅用于增进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不应认为其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性和重量分配均匀的三门非对称车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三门非对称车体的特征在于,其为在车辆的一侧设置有一门,在另一侧设置有两门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其包括: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两侧的第一前柱;第二前柱;第一后柱;第二后柱;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一侧的第一中央柱;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另一侧并设置在比上述第一中央柱更靠上述车辆的前方方向的第二中央柱;第一顶部侧边,设置在上述车辆的一侧,用于连接上述第一前柱、上述第一中央柱、上述第一后柱的上端,在上述第一前柱和上述第一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一内加强件和第一外加强件;以及第二顶部侧边,设置在上述车辆的另一侧,用于连接上述第二前柱、上述第二中央柱、上述第二后柱的上端,在上述第二前柱和上述第二中央柱之间设置有第二内加强件和第二外加强件,其中,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内加强件厚,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外加强件厚。
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比上述第二外加强件更短。
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的一端与上述第一前柱的上端连接,另一端配置为延伸至上述第一中央柱和上述第一后柱之间并且不与上述第一后柱相接,上述第二外加强件的一端与上述第二前柱的上端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二后柱的上端连接。
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上述第二内加强件的厚度的1.15~1.25倍的厚度,上述第一内外强件配置为具有上述第二内 外强件的厚度的1.15~1.25倍的厚度。
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35~1.45mm的厚度,上述第二内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15~1.25mm的厚度。
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加强件配置为具有1.15~1.25mm的厚度,上述第二外加强件配置为具有0.95~1.05mm的厚度。
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连接上述第一中央柱和上述第一后柱之间的加强柱,上述加强柱配置为从上述第一后柱越去往上述第一中央柱方向截面积越窄。
特征在于,上述加强柱的最窄的截面积比上述加强柱的最宽的截面积小5~10%。
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后柱和上述第二后柱的下端的侧室,设置在上述第一后柱的上述侧室的高度配置为比设置在上述第二后柱的上述侧室的高度低。
实用新型的效果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三门非对称车体得到如下的效果。
第一,通过将车体的刚性配置为对称,从而能够使施加到车体的扭曲变形最小化。
第二,能够将车体的重心设置在更靠近中心线上的位置,使稳定性增大。
第三,通过减轻车辆的整体重量,从而能够提高燃料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437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