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79301.7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27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丁新生;李明安;罗青东;顾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0 | 分类号: | E05F15/70;E05F15/42;E05F15/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行李 舱门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李舱门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包括开关电磁阀,与所述开关电磁阀连接的门泵总成;还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开关电磁阀的开门端和所述门泵总成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开关电磁阀的关门端和所述门泵总成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均连接于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或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开度,控制行李舱门的开门速度以及关门速度。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行李舱门的开门速度和关门速度难以调节和控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行李舱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客车的气动平移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主要由气动平移机构及相应的控制元件(快放阀、开关电磁阀3’、翘板开关)等组成,由储气罐1’为整个系统提供气源。
开门时,按下开门按钮,开关电磁阀3’移至开门端31’,压缩空气经开关电磁阀3’进入气动门泵总成4’,推动活塞前行,通过齿条、齿轮带动弯臂向上旋转,使舱门打开。
关门时,按下关门按钮,开关电磁阀3’移至关门端32’,压缩空气经开关电磁阀3’进入气动门泵,推动活塞后行,通过齿条、齿轮带动转臂向下旋转,使舱门关闭。
第一传感器43’、第二传感器44’用于检测气动门泵总成4’的气缸后腔的压力值。舱门在关闭过程中遇到阻力(人或物)时,活塞慢行直至停止,排气腔(气缸后腔)气压下降,当气压值在第一传感器43’和第二传感器44’设定压力值之间时,电路接通,电控系统传送给开关电磁阀3’开门电信号,开关电磁阀3’的开门端31’工作,门即打开,待人或物解脱后,按动关门按钮,重新关门。
当控制电路出现故障时,可用手分别按动开关电磁阀3’上的两个红色按钮,使行李舱门开或关;当控制气路出现故障时,可用手动快放阀2’,放掉气缸中的压缩空气,然后手动将舱门打开或关闭。
行李舱门泵的运动速度是由舱门质量、门泵进气和门泵排气共同决定,在舱门质量和门泵进气(流量、压力)一定时,微调门泵排气量可控制门泵运动速度。现有技术是通过调整第一调速接头41’的开度,改变关门速度,调整第二调速接头42’的开度,改变开门的速度。要使行李舱门达到适当的开关速度需手动反复调整第一调速接头41’和第二调速接头42’,调节繁琐,当舱门在不同位置时,舱门自身重力作用在门泵上的力是不断变化的,门泵并非匀速运动。同时,当门泵进气压力发生变化时,门开关速度会发生变化,均会导致门开关速度稳定性较差。
第一传感器43’、第二传感器44’用于检测舱门关门过程中排气腔的压力来实现防夹功能。当舱门全部开启即处于顶端位置关门(如图2中的行李舱门在第一位置)时,支撑杆承受大部分舱门的重力,遇到少许阻力,排气腔的压力即会发生变化,随着舱门不断向下进行关闭动作时(如图2中的行李舱门在第二位置)时,需克服越来越大的舱门自身重力,才能引起排气腔的压力变化,压力值达到第一传感器43’和第二传感器44’的预设值时,开关电磁阀3’换向,门被打开。在进行防夹功能调试时,需反复调整第一传感器43’和第二传感器44’的压力值设定点,且由于客车用行李舱门一般都比较重,防夹区域范围仅局限在舱门顶端的一小段范围,防夹范围小,防夹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行李舱门的开门速度和关门速度难以调节和控制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行李舱门控制系统,包括开关电磁阀,与所述开关电磁阀连接的门泵总成;还包括:
第一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开关电磁阀的开门端和所述门泵总成之间的管路上;
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开关电磁阀的关门端和所述门泵总成之间的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9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窗户智能控制系统
- 下一篇:车窗升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