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22722.6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8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史阔天;谢志远;张新明;何彦彬;李长江;刘新明;齐怀宇;曹志伟;贺明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蒋爱花;李健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蒸汽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所述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包括油箱、与所述油箱连接的碳罐以及用于对所述碳罐进行脱附的脱附装置,所述油箱上设置有用于向发动机供油的供油管路以及用于供给至所述发动机的多余的油液回流至所述油箱的回油管路;其中,所述脱附装置连接到所述回油管路上,由所述回油管路中回流的油液驱动所述脱附装置对所述碳罐进行脱附。本发明提供的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采用回油来驱动脱附装置,无需额外的动力,也无需设置额外的控制单元,布置简单,而且不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为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车辆的燃油系统方面对燃油的蒸发排放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制,为防止油箱中挥发的蒸汽排放到大气中,目前的车辆上一般在油箱和发动机之间设置有碳罐,发动机熄火后,燃料蒸汽被吸附贮存在活性碳罐中,当发动机启动后,电磁阀打开,碳罐内的汽油蒸汽在进气管的真空度作用下被洁净空气带入发动机气缸内参加燃烧,碳罐完成脱附。
要将大体积碳罐内吸附的燃油蒸气全部送到发动机参与燃烧以完成脱附,碳罐就需要更大的脱附流量。而要达到理想的脱附流量,需要采用辅助脱附手段,例如:采用引射泵,但采用引射泵需要牺牲一部分增压压力驱动引射泵(原理为:文氏效应)用来增大脱附流量,其缺点是发动机在一定工况下动力性下降,且引射泵只能工作在增压工况区域;另外一种方式是采用电动脱附泵,利用电动机带动叶轮旋转产生负压,带动碳罐内部油气流入发动机参与燃烧,其缺点为控制复杂,需要独立的控制单元,寿命短。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碳罐的辅助脱附装置影响发动机性能以及控制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燃油蒸汽脱附系统,所述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包括油箱、与所述油箱连接的碳罐以及用于对所述碳罐进行脱附的脱附装置,所述油箱上设置有用于向发动机供油的供油管路以及用于供给至所述发动机的多余的油液回流至所述油箱的回油管路;
其中,所述脱附装置连接到所述回油管路上,由所述回油管路中回流的油液驱动所述脱附装置对所述碳罐进行脱附。
进一步的,所述脱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具有进油口和出油口的第一腔室以及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通过所述进油口的进油来驱动转动的第一叶轮,所述第二腔室内设置有通过所述第一叶轮的转动来驱动的第二叶轮,其中,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回油管路连接,所述出油口连通至所述油箱,所述进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碳罐连通,所述出气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发动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通过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之间,且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缝隙处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一腔室中的油液进入所述第二腔室中的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脱附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发动机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用于收集油液的集油器。
进一步的,所述集油器上设置有出油口,所述集油器的出油口处设置有泄压阀。
进一步的,所述集油器的所述出油口连接有连通至所述油箱的出油管路。
进一步的,所述供油管路上设置有燃油滤清器,所述回油管路连接在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燃油滤清器之间的所述供油管路上。
进一步的,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燃油滤清器之间设置有调压阀,所述回油管路与所述调压阀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27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喷水喷射器的控制方法及发动机
- 下一篇:吸附罐